1735年,雍正病危,临终前留下遗诏:张廷玉百后后配享太庙!64岁的张廷玉感动万

生而宅命 2025-04-12 22:43:40

1735年,雍正病危,临终前留下遗诏:张廷玉百后后配享太庙!64岁的张廷玉感动万分,心想着,自己这辈子算是功德圆满了!可令他没想到的是,13年后,他会因为一个死去的女人,境遇急转直下,最后落得个被抄家的下场! 1748年深冬,乾隆朝十三年,77岁的张廷玉坐在书房里,手中拿着一份文书,却难以集中精神。就在前几日,一个让全城震动的消息传来——乾隆皇帝挚爱的富察皇后因病去世。 老人轻轻放下手中的文书,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思绪不禁回到了十三年前的那个场景。1735年,雍正十三年,年仅58岁的雍正皇帝病危,召见了他最为信任的大臣张廷玉。 "廷玉,朕不行了。"躺在龙床上的雍正气息微弱地说道。 当时64岁的张廷玉跪在床前,泪水模糊了视线。作为雍正最为倚重的大臣,张廷玉几乎每天都与皇帝形影不离,雍正曾说:"自朕登基以来,身边的人大都有所疏离。只有跟你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俩名分上是君臣,情谊上如同密友。" 雍正气若游丝,却坚持宣布了一道特殊的遗诏:"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回想自己的一生,张廷玉不禁感慨命运的眷顾。1700年,年仅29岁的他考中三甲进士,因其父张英是康熙重臣,被安排入翰林院。但张廷玉并未仅靠父亲的荫庇,他努力学习满语,在康熙四十二年的翰林院考试中获得满语一等第一名,引起康熙的特别注意。 雍正与张廷玉在康熙朝并不熟识。雍正曾坦言:"朕在蕃邸时,不欲与廷臣相接,是以未识汝面。"然而,在一次共事中,雍正被张廷玉的才华所折服:"朕见汝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心甚器重之。" 张廷玉在雍正朝的升迁之路可谓一路青云: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几乎拿到了一个文臣能够获得的所有殊荣。雍正称赞他"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不能及也"。 即使在担任高官时,张廷玉依旧保持谦逊的品格。雍正十一年,他的儿子张若霭考中探花,他却请求降低儿子的名次,认为不应占据寒门学子的机会。雍正为此特意颁布谕旨,表彰他"公忠体国"。 1750年盛夏,安徽桐城的老宅院内一片肃穆。七十九岁的张廷玉站在院中,看着几百名身穿官服的侍卫在自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这位曾经手握重权的三朝元老,如今只能任人宰割,默默承受着这一奇耻大辱。 这一切的转折,要从两年前说起。 1748年,乾隆十三年冬天,乾隆最心爱的富察皇后突然去世。皇帝悲痛欲绝,情绪失控,寻找一切可能的发泄口。在皇后的丧礼上,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因为表现得不够"悲痛",乾隆爆发雷霆之怒,公开剥夺了他们继承皇位的权力。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张廷玉第一次受到了乾隆的责罚。由张廷玉主持编纂的《御制诗集》中出现了几个错别字,乾隆大怒,下令将张廷玉"交部议处"。不久后,翰林院为孝贤皇后写的祭文中用了"泉台"一词,乾隆又大发雷霆,认为这种普通词汇不配用于皇后身上。张廷玉作为翰林院的负责人,再次被罚俸一年。 这一系列打击让年近八旬的张廷玉身心俱疲。他的牙齿已经全部脱落,走路需要人搀扶,思维也不如从前敏捷。1749年,乾隆十四年,他试探性地向乾隆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 乾隆沉默片刻后,发出一道暧昧不明的圣旨:"张廷玉从今年入冬以来,精神大为衰弱,大抵是人上了年纪,精力总不能跟年轻的时候相比,我看到肱股之臣的衰弱,心里实在是难过的紧,想要挽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要让你离开话哽在喉间,又实在说不出口,朕心里实在是纠结啊!" 年迈的张廷玉没能理解乾隆话中的玄机,收到圣旨后立即上书表示感谢,称次年春天就会启程返乡。他的这种迫不及待让乾隆心中不悦,但仍赐给他很多金银珠宝,允许他"原官致仕"。 然而,张廷玉心中还有一个隐忧——雍正临终时承诺他死后可以配享太庙,这一殊荣能否保证?经过再三犹豫,他跪倒在乾隆面前,请求一张书面保证。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淮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言外之意是责备张廷玉不信任自己。 之后的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张廷玉因病派儿子代替自己进宫谢恩,又从门生汪由敦那里得知皇帝要惩罚他的消息,在圣旨下达前就跑去请罪,这些行为让乾隆认为他在朝中结党营私,大为震怒,剥夺了他的伯爵爵位。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一个意外。1750年,朱荃因"匿丧赶考"被弹劾,而朱荃正是张廷玉的儿女亲家,也是被他举荐的人。乾隆借机下令张廷玉归还历朝皇帝赏赐的所有物品,并派内务大臣德保带领数百名侍卫前往张家抄家。

0 阅读:59

猜你喜欢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