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罗荣桓的葬礼现场,毛主席亲自出席了罗帅的追悼会,并瞻仰了遗容。 19

生而宅命 2025-04-09 22:45:21

1963年,罗荣桓的葬礼现场,毛主席亲自出席了罗帅的追悼会,并瞻仰了遗容。 1963年12月16日傍晚,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罗荣桓元帅因病抢救无效逝世。正在工作的毛主席闻讯后,与前来汇报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沉默许久,随后两人在现场向罗荣桓哀默。这位跟随毛主席36年的老战友,终究没能战胜病魔。 噩耗传来的当晚,毛主席一夜未眠,辗转反侧。身边的警卫员和秘书劝他少抽烟,但悲痛难忍的毛主席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香烟。第二天,他下达命令,决定亲自出席罗荣桓的葬礼。 12月19日,罗荣桓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庄严举行。毛主席亲自到场瞻仰了罗荣桓的遗容。当他看到这位老战友、老同志、老朋友安详地躺在那里时,强忍的悲痛终于决堤,眼泪如雨般落下。罗荣桓即使在弥留之际的昏迷中,还在不停念叨"要跟着毛主席走",这份忠诚与坚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追悼会后的几天里,毛主席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夜晚常常失眠。在这种悲痛的心情下,他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毛主席一生中只为两位亲友写下过悼念诗词,一首词写给李淑一,而这首七律则是写给罗荣桓的。从书法上看,毛主席书写时已悲痛得手有些发抖,写到最后两句时,着笔似乎已不能成篇。 诗的开头"记得当年草上飞",回忆的是1928年秋天在井冈山的一幕。当时毛主席率部迎接红军第4军28团回井冈山,为加快行军速度,罗荣桓灵机一动,让士兵们坐在山坡上顺势滑下。看着几百名战士在草丛间飞速行进的壮观场面,毛主席激动地脱口而出:"我们都成'草上飞'啦!"这一幕深深刻在了毛主席的记忆中,三十多年后仍能在悼词中深情回忆。 诗的结尾"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更是表达了毛主席对罗荣桓离世的巨大惋惜。罗荣桓曾在1943年被检查出右肾有肿瘤,为了能迅速恢复工作,他毅然决定切除右肾。毛主席非常关心他的健康,曾向斯大林写信,希望苏联给予最好的治疗,还专门准备了50两黄金作为赴苏治疗费用。 不幸的是,1960年底,罗荣桓的左肾出现了功能性衰竭。在那个器官移植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肾功能衰竭几乎是不治之症。毛主席下令全力抢救,但最终罗荣桓还是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党和国家。 毛主席与罗荣桓的相识始于1929年的古田会议前夕。当时,担任红4军前委书记的毛主席召集一批党代表开座谈会,其中就有担任第3纵队第9支队党代表的罗荣桓。会上,罗荣桓表现得格外积极,详细反映了部队情况,并提出废除肉刑,反对打骂士兵的建议。他还举了个例子,说第九支队中有名军官打人特别狠,战士们都给他起了个"铁匠"的绰号。这个例子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后来被写进了古田会议决议。 古田会议结束后不久,毛主席与秘书冯文彬散步时偶遇行色匆匆的罗荣桓。罗看见毛主席后立即停下,行了个军礼问候,随后又匆匆离开。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举动,让毛主席印象深刻。望着罗远去的身影,毛主席对冯文彬说:"这个同志,我们发现得晚了。"从这句话中,能感受到毛主席对罗荣桓的欣赏之情。 1930年,24岁的林彪因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被提拔为红1军团红4军军长。然而,林彪个性强,年轻气盛,与部队里的几个党代表关系紧张。为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在寻找合适的人选担任红4军政委时,目光落在了罗荣桓身上。毛主席认为,政委必须原则性强,又懂得灵活变通,有容人的度量,善于谅解,以促进部队团结。事实证明,毛主席的选择是正确的。罗荣桓上任后,很快将军中的政治工作、宣传、军事训练和后勤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连挑剔的林彪也找不出话茬,两人相安无事,红4军更加团结。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主席因反对部队冒进举措被撤销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开始"靠边站"。罗荣桓一向欣赏毛主席,在多次会议上公开支持毛主席的主张,因此也受到了排挤。尽管如此,他仍继续革命工作,负责扩红工作时,短短3个月内就扩红了8000人。 延安时期,毛主席与罗荣桓的友谊进一步深化,但也有过一次批评。1937年春,刚从红大毕业的罗荣桓被任命为后方政治部主任。一天,毛主席给罗打电话,一向器重他的主席罕见地发了脾气。原来,罗荣桓看到毛主席的被子破旧,担心让外宾看见不好,便叫供给部的人换了床新棉被。毛主席发现后责问道:"我们现在就是这个条件,吃的是小米,还是带壳壳的,穿的也是旧衣服。破被子怎么就见不了外宾了,我们不能另搞一套。"罗荣桓听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立即让供给部把旧被子换回来。

0 阅读:0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