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病逝后,毛岸青给叶剑英写信,叶帅看后泪流满面,写了啥 1976年12月28日,毛主席逝世仅三个多月,叶剑英元帅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寄信人是毛岸青和邵华夫妇。打开信封,里面不仅有一封亲笔信,还附着一张珍贵的复印件——那是毛主席生前亲笔抄录的叶剑英的七律《远望》诗。 叶剑英捧着信纸,双手微微颤抖。信中写道:"叶伯伯,记得1966年元旦前,我们去看望父亲,父亲挥笔写了伯伯的《远望》诗一首,以教育、鼓励我们革命……父亲对伯伯是很尊敬的,对伯伯的诗也是十分喜爱的!" 时光倒流至1964年末,毛岸青和妻子邵华前来看望父亲。当时已年逾古稀的毛主席,心中思考着国内外严峻的形势,想起了叶剑英那年秋天在大连创作的七律诗。于是,毛主席取出纸笔,将叶剑英的诗抄录下来赠给孩子们,并特意将原诗名"望远"改为了"远望",还在诗的底部加注"大连棒棰岛",以示这是叶帅所作。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叶剑英读着这首自己创作的诗,思绪回到了1964年。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华合同,撤走专家;1963年,苏联与英美签订《禁止核试验条约》,排挤中国;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强硬的反华政策;1965年3月,社会主义阵营在莫斯科会议上彻底分裂。正是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叶剑英在大连棒棰岛写下了这首充满忧患意识与革命乐观主义的七律。 毛主席不仅熟记了这首诗,还将它作为教育子女的精神食粮。而今,毛岸青夫妇特意选在毛主席诞辰后两天,将这份珍贵的手迹送到叶剑英手中,这份心意让叶帅感动不已。 叶剑英长久地凝视着毛主席的手迹,思绪万千。他明白,毛岸青送来这封信不仅是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更是传递毛主席生前对他的信任与期望。这首诗中蕴含的忧患意识与革命精神,正是毛主席对自己一生追随的肯定,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深刻思考。 那一刻,叶剑英决定,要将自己诗集的名字正式改为《远望》,并以毛主席的手书作为封面。 叶剑英接过毛岸青送来的信件,心潮澎湃,思绪回到了1976年9月9日那个悲痛的日子。当时,毛主席病危,叶剑英与其他政治局委员来到主席病榻前。就在叶剑英准备离开病房时,昏迷中的毛主席突然睁开眼睛,微微动了动嘴唇,还向他伸出了手。 病房外的工作人员看到了主席的动作,匆忙将叶帅叫回:"首长,主席招呼您呢!"叶剑英立即返回,伏在主席唇边,想要听清主席最后的话语。可惜毛主席已无力发声,只能紧握叶剑英的手,眼神中似乎有千言万语要交代,却终究带着未尽之言离开了人世。 这一幕成为叶剑英心中永远的遗憾。他曾多次回忆道:"主席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回去呢?一定要交代什么事情。"或许正因如此,在毛主席逝世后不到一个月,1976年10月6日,叶剑英与华国锋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雷霆手段粉碎了"四人帮",完成了历史转折。 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可以追溯到1931年的春天。那年4月,叶剑英从苏联归来后,听闻毛主席在江西创建了中央苏区,便向周恩来请求前往。初见毛主席时,叶剑英被这位瘦高身材、目光炯炯的领导人所吸引,尤其是毛主席在会议上条理清晰的发言,让他茅塞顿开。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叶剑英更是坚定地追随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危险时刻总有叶剑英的身影。当年3月,在打鼓新场,敌机轰炸中央军委会议现场,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拉着毛主席的手跑到山脚下的茅草地躲藏,保护了主席的安全。毛主席后来赞誉道:"剑英同志临危不惧,很有胆识。" 1941年,叶剑英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他工作细致认真,凡是传递的电文都要反复核对。军委总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跟随毛主席的工作时间,毛主席工作到几点,工作人员就工作到几点。叶剑英也是如此,毛主席不睡觉,他也绝不会睡觉。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叶剑英负责接管北平工作。为了给中央领导选择合适的办公和居住地点,他反复考察,最终选定中南海。但毛主席对中南海有抵触情绪,说:"中南海过去住的是什么人!我们住进去不妥,不谈不谈!"最后还是在中央政治局决定下,毛主席才搬进了中南海丰泽园的菊香书屋。
毛主席病逝后,毛岸青给叶剑英写信,叶帅看后泪流满面,写了啥 1976年12月28
生而宅命
2025-04-08 23:24:06
0
阅读: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