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儿童节,主席问小姑娘:你爸爸是谁?小姑娘说:我爸爸是左权。一瞬间,主席沉默了。 1951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南海菊香书屋迎来了八一小学的七名小学生代表。这些孩子们个个手捧鲜花,带着红领巾,兴奋地走进了毛主席的家。 毛主席和蔼地询问着每个孩子的情况,当问到一个11岁的小女孩时,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小女孩告诉主席,自己叫太北,是因为出生在太行山的北边。 主席轻声问道:"哦,你的爸爸是......"。小女孩回答:"我爸爸是左权。"一瞬间,主席的笑容收敛了,眉头微微一扬。 这个叫左太北的小女孩,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的独女。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她的父亲为了保卫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辽县的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遭到日军的重重包围。当时被围困的不仅有军队,还有数千名北方局机关、党校和新华社的非武装人员。 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将军完全可以选择个人突围。但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承担"断后"的重任,亲自指挥战斗。 在最后冲破封锁线时,站在高地上指挥的左权将军被敌人发现了。密集的炮火瞬间向他袭来,一颗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额头和胸部。 就这样,这位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在太行山的战火中永远地离开了。他也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在生命的最后21个月里,左权将军给家里写了12封家书。几乎每一封信中都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字里行间满是对小太北的思念和关爱。 每当拿到稿费,左权将军总会托人给女儿裁剪衣裤寄回家。他还会仔细地叮嘱妻子如何给女儿搭配衣服,处处显露出一个父亲的细心。 然而,当年那个被父亲牵挂的小女孩,还不到三岁就永远失去了父亲。在母亲和老战友们的保护下,小太北在延安的保育院里健康成长。 或许在左权将军的心中,曾无数次幻想过抗战胜利后与女儿团聚的场景。但历史的残酷,让这对父女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 现在,这个长大后的小女孩,正站在中南海的庭院里,面对着毛主席讲述着自己的名字由来。主席拉着她的手,在菊香书屋的院子里郑重地拍下了一张合影。 1940年5月27日,在八路军总部和平卫生医院里,一个女婴的啼哭声打破了战时的宁静。这个女婴就是左权将军的女儿,而为她取名的人,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彭德怀。 彭德怀来到医院看望刘志兰后,仔细端详着这个刚出生的婴儿。他思考片刻后说:"这里是太北区,就叫她太北吧。" 延安时期,由于刘志兰工作繁忙,周末经常无法接送女儿。彭德怀夫妇便主动承担起这个责任,把小太北接到自己的窑洞。 他们给她讲故事,帮她洗澡,哄她入睡。有时候,彭德怀还会把她抱上马背,带她去宝塔山和延河边游玩。 时光飞逝,左太北考上了北师大女附中。这段时间里,因为母亲调往外地工作,她就住在了彭德怀家中。 每当看到太北饿了,能把剩菜剩饭吃完,彭德怀总是满眼欣慰。他常说:"吃吧,你爸爸和我一样个子矮,就是因为少年时代挨饿,你要吃饱饭,长得比你爸爸高。" 1960年的一天,左太北来到了陈赓将军的家中。这位曾是父亲的黄埔军校同学,更是父亲的入党介绍人。 当时的陈赓正因病卧床休养,但见到左太北后,立即坐起身来热情地接待。他们聊起了往事,聊起了左权将军。 在交谈中,陈赓得知左太北报考哈军工遇到了困难。原来,她在填写社会关系时,写进了一个从未谋面的二伯,而这个二伯后来走上了反革命道路。 陈赓听后笑着说:"你填那个社会关系干什么!"他随即表示:"你是革命烈士的后代,我们军工不要你要谁?" 在陈赓的帮助下,左太北成功进入了哈军工。这所由陈赓亲自创办的军事工业学校,成为了她人生的新起点。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一个坚强的母亲在默默支撑。刘志兰25岁就成为了烈士遗孀,但她没有被悲痛击倒。 她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女儿成长。后来,当左太北的女儿左湘出生后,刘志兰又承担起了照顾外孙女的责任。 左太北25岁时,经过姬鹏飞外长的长女介绍,认识了未来的丈夫沙志强。这位穿着补丁军装的清华毕业生,成为了她人生的另一个重要伙伴。 婚后,左太北被分配到北京的军工科研单位,而沙志强则被分到外地工作。两人虽然聚少离多,但始终用书信维系着感情。 生活中的左太北并不擅长家务,织毛衣时总是算不准针数。但她依然每年都会给丈夫织一件毛衣,即使织出来的衣服不是太短就是太瘦。 这份朴实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的家中处处可见。夫妻俩用了20多年的家具,沙发弹簧失灵了也不换,餐桌椅子破旧了也继续用。 即便两人都担任着局级干部的职务,家里的物品依然简单到只有一个旧五斗橱和一个旧书架。 在工作岗位上,左太北继承了父亲的革命精神,一直在国家经委、国家计委从事军工计划管理工作。 作为革命英烈的后代,左太北从未利用父亲的名声谋取私利。她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默默地工作,踏实地生活。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6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