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特朗普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联合亮相中突然放话:美伊正在进行直接核谈判,一场“几乎最高级别的会议”将在本周六开始。他口风紧,却又话锋锐:“如果谈判失败,那将是对伊朗而言是黑暗即将来临的一天。”这是特朗普对伊朗的威胁恐吓吗? 一、和平姿态下的“战术威胁” 特朗普的讲话,表面看是在传递和解信号。他一再强调:“达成协议总比采取显而易见的行动更好”,甚至说,“这符合伊朗的最佳利益”。但语气中的“显而易见”与“非常糟糕的一天”,却泄露了真正的底牌——威慑与逼迫。 这种“双轨战略”并不陌生。2017年后,特朗普政府在退出伊核协议(JCPOA)后启动“极限施压”政策,制裁伊朗金融、能源系统,甚至暗杀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如今的“谈判”,不过是这一战略的延伸与包装。 如果和平真是目的,为何同时传递“军事行动可能”的信号?这不是和平,是威胁。是用和平作为工具,赌一场“你不让步,我就开火”的剧本。 二、对话对象不是伊朗,而是全球舞台 特朗普为何选择在与以色列总理的联合露面中宣布核谈?为何刻意强调“重要会晤”,却对谈判地点三缄其口?他真正的听众,不是伊朗,而是全球观众。是在警告全世界不听话的国家。 这也是他对内,他要向鹰派选民证明,自己依旧是强硬谈判者,能“用力量换和平”。对以色列,他展示的是坚定盟友姿态,尤其是在内塔尼亚胡正面临国内危机之际。而对欧盟、中国与俄罗斯,他则在强调:中东棋局的主导权仍掌握在美国手中。 三、谈判失败的“正当化”机制 最令人警惕的,不是特朗普想谈判,而是他可能已经为谈判失败设计好了“后手”。 从他的话术中可以看出,他反复设定“如果失败→后果严重”的逻辑链:“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这不是复杂的公式”。言下之意就是:我已经给了你机会,若不接受,那你自找的。 这套逻辑为军事打击提供了可控的舆论引导路径。未来无论是否动武,美国都能自我标榜“尽力而为”。谈判,只是提前为战争消除道德障碍。以色列内塔尼亚胡不看好美伊谈判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他向特朗普强调,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以色列将保留对伊朗采取动武去核的手段。 四、JCPOA协议框架仍在场内徘徊 2015年,奥巴马政府与伊朗签署伊核协议(JCPOA),以解除制裁换取核活动限制。但特朗普在2018年一纸废约,声称“协议太软”,并启动新一轮制裁。 如今他却又主动启动谈判,难道不是对其当初退出协议的一种侧面否定?当记者追问新协议与JCPOA有何不同时,他仅含糊回应:“也许更强大”。这种模糊背后,是旧政策失效的新佐证。 美国的中东战略,其实早在JCPOA崩盘时就失去了连贯性。如今重谈,只是为了给特朗普的“强人政治”留一个出口——即便是以威胁为谈判方式。 谈判是假,动手是真 特朗普与伊朗的核谈,其核心不是协议,而是姿态;不是和平,而是筹码。他在用谈判的外壳包装一场压力博弈,用威胁制造“妥协”的舆论合法性。 这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赌伊朗让步,赌以色列支持,赌选民买账。如果失败,不是意外,而是计划的一部分。 而我们唯一能确认的现实是:这场赌局,离核协议的“重启”越来越远,离冲突边缘,却越走越近。全球热门话题讨论 中东国家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哈珊卫队
4月7日,特朗普在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联合亮相中突然放话:美伊正在进行直接核
東看谈武器
2025-04-08 05:48:22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