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凌晨,乌克兰向俄罗斯本土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人机饱和攻击。107架无人机如潮水般袭来,从库尔斯克到莫斯科,从塔甘罗格到利佩茨克,俄防空系统虽成功拦截大多数目标,但战火早已烧出前线,蔓延至民心与政局。 这不是简单的空袭,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试探,是一场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游击战”的空中版本。从军事角度分析,这场战役的背后,暗藏着更深一层的攻防对弈。 乌克兰这次并未选择前线重点打击,而是跨越边界、深入腹地,打击莫斯科、布良斯克、奥伦堡等后方区域。背后的意图显而易见: 乌克兰此举是要拉长俄方防线,迫使其削弱前线兵力部署;并通过平民伤亡制造舆论压力,逼迫俄高层调整战略重心。而这种从“边打边走”到“黑拘”的战术转变,不仅是技术上的进化,更是战略心理上的冒险突围。 107架无人机,背后可能是几百万美元的成本;而俄罗斯拦截这些目标,动用了防空导弹、雷达、人员与补给,其代价远超十倍。乌克兰正在用一场“无人机的人民战争”,挑战俄军传统强硬的防御体系。 俄罗斯哪怕技术再强,也不能永远拦下每一架无人机,更拦不住由此引发的信任与秩序的塌缩。面对这类多点分布式攻击,俄罗斯的反应不能只是“多打几个”,而必须从战略层面调整: 例如,大城市之外的中小城市如塔甘罗格、利佩茨克、布良斯克,正在成为高频攻击点。俄罗斯需将防空系统“网格化”,分区域布控,而非只依赖大区域的雷达覆盖。 俄方可能会对乌边境的“无人机孵化地”进行精准打击,甚至不排除对乌军的后方指挥点或西方军援中转仓实施报复性攻击,切断其生产与技术支持链条。 乌克兰每次空袭都在消耗的不仅是导弹,还有俄民众的情绪弹性。如何稳定国内民意,降低公众恐慌,是俄方需要解决的。 而乌克兰下步采取的攻防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混合平台攻击:无人机+导弹+地面渗透 乌方可能将饱和无人机攻击与导弹火力、特种渗透配合,形成“多维打击闭环”,提高毁伤效率并制造“节奏差”。 2. AI蜂群作战初露端倪 如果乌克兰获得更多AI支持,无人机将不再依赖人类控制,而由算法自动判断航线与目标,实现真正的“自主蜂群协同作战”,俄防空系统将面对指数级复杂挑战。 3. 心理战持续升温:打的不只是城市,更是信心 未来攻击可能刻意选择节假日、清晨、交通高峰期等特殊时段,强化心理冲击。其目的不是炸毁一个屋顶,而是撕裂一种安全感。 五、未来战争的投影:这是一场“可持续战争”的试验场 乌克兰不是要一击制胜,而是要用“低强度、连续性、全方位”的小成本攻击,去对抗一台庞大却笨重的战争机器。无人机就是他们的“人民弹药”,心理战是他们的延伸战线。 而俄罗斯若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战争思维”,只靠强硬反应与技术应对,将难以抵御这种灵活、诡异且持久的消耗战。 这场攻防的本质,不在于炸毁了多少架无人机,而在于谁能在资源、心理、节奏上建立优势。未来的战争,或许不是由将军赢得,而是由算法和情绪决定。美以军事施压胡塞武装能奏效吗? 美股未来会咋样?
2025年4月4日凌晨,乌克兰向俄罗斯本土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人机饱和攻击。1
東看谈武器
2025-04-05 10:47: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