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师长柏辉章,带领102师与日军激战。突然,一名士兵察觉河里不对劲,仔细一瞧:“快看,河里有鬼子!” 1938年,日军以二十万兵力向徐州进发,试图切断中国的主要交通线路,并为占领武汉做准备。中国方面调动了29万大军参战,其中包括了黔军140师。 这支黔军装备简陋,士兵们穿着破旧草鞋,手持落后的武器,然而他们毫不退缩,冲锋在前,凭借着敢打敢拼的作战风格,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场战役中,黔军俘虏了数千名日军,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不过,战场上的代价也同样巨大。黔军140师损失惨重,835团的副团长在战斗中阵亡,营连排以上官员死伤超过30人,官兵伤亡约3000人,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这样的伤亡在黔军抗日的历史中并不罕见,许多战斗都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 进入1941年,日军再次发动对长沙的进攻。长沙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日军的目标不仅仅是占领这个城市,而是通过其威胁中国的大后方,摧毁国人的抗战意志,为全面占领中国奠定基础。 得知日军的动向后,长沙战区司令薛岳迅速部署,派遣了柏辉章指挥的黔军102师驻守新墙河一带,确保日军无法突破防线。 此次日军集结了五万兵力,配备了大量的炮兵、骑兵和坦克,装备和兵力的优势使得黔军的任务更加艰巨。9月17日,日军向新墙小镇发起了猛烈进攻,先是用150毫米的榴弹炮进行轰击,随后又让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推进。 面对如此庞大的敌人,柏辉章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将部队部署在小镇两侧的山峡中,以避开日军的火力覆盖。这样的部署令敌人的炮火未能对黔军造成太大伤害,102师也成功地几次将强行渡河的日军阻击回去。 尽管黔军占据了地形优势,但无法阻止日军突破防线,最终日军成功渡过新墙河,并在河岸边建立了桥头堡。这个桥头堡的建立,使得日军的进攻变得更加顺畅,102师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为了消除这一威胁,柏辉章命令团长许世俊不惜一切代价摧毁桥头堡。许团长带领部队经过激烈的拼杀,成功占领了桥头堡,并消灭了其中的日军。 日军并未就此放弃,反而加大了进攻力度。为了打开通道,日军甚至出动了十多架直升机对桥梁进行轰炸,试图为坦克部队开路。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施,黔军102师的防线将会彻底崩溃。然而,102师的炮兵迅速反击,成功摧毁了日军的空袭计划,保住了阵地。 就在此时,局势再次发生变化。日军的骑兵部队悄然出现在102师的左翼,向黔军306团发起了猛烈的突袭。 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性让步兵很难有效应对,结果黔军306团的防线被迅速突破,队伍开始四散分离。团长陈希周急忙向柏辉章请求支援,迅速得到了一个团的增援。 面对骑兵的强大冲击,黔军战士们在险恶的环境下展开了近身肉搏,几个人合力对抗一名骑兵,拼尽全力才得以守住阵地。战斗异常惨烈,最终,黔军成功击退了骑兵部队,杀伤了日军上千人,守住了关键的防线。 正在306团艰难恢复之际,驻守在笔架山的第一营遭遇了日军联队的强力进攻。战斗的持续使得第一营的伤亡不断加重,求援的声音急促而频繁。然而,由于其他战线同样陷入激战,增援显得尤为困难。 柏辉章无奈之下只得将工兵营调往笔架山支援。经过三个昼夜的殊死搏斗,工兵营的战斗力已被消耗殆尽,最终只剩下连长与其他三十名幸存者,选择撤离。 与此同时,在古家村的302团战线也未能幸免于日军的猛烈攻击。第一营几乎全军覆没,连长当场中弹阵亡。第二营在黄泥港的坚守虽顽强,但也未能抵挡住日军上百骑兵的进攻,最终全员牺牲。 第三营也在激战中损失惨重,营长及三分之一的将士阵亡。尽管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日军的伤亡也同样不可小觑。双方的拼杀中,日军同样付出了数千人的牺牲。 随着战斗进入第五日,双方的形势愈加混乱。日军在新墙河战场上频频受挫,黔军利用地形优势,凭借坚固的防线与顽强的战斗力,成功打击了敌人的进攻。柏辉章亲自前往前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成功阻止了日军多次攻势。 战斗持续到第九日时,日军已经疲于应付,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残余的敌军散兵游勇毫无战斗力。此时,黔军102师的阻击任务基本完成,剩余部队开始向浏阳方向撤离,准备进行休整。 参考资料:谢赤樱撰文,朱海涛主编. 《抗战中的贵州》 2015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国民党军队只要是被我军包围了,就大多数都难逃覆没的结局?他们
【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