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24日,苏联一个科研代表团出访意大利,为了防止有人叛逃,克格勃还亲

爱吃凉历史 2025-04-12 19:51:52

1985年7月24日,苏联一个科研代表团出访意大利,为了防止有人叛逃,克格勃还亲自派第一总局第一副处长维塔利·尤尔琴科亲自去盯梢,出人意料的,这位被派来盯梢的人,在8月1日这天自己叛逃了。他叛逃的理由很滑稽,前不久医生诊断他得了胃癌,他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利用自己掌握的东西换笔钱,过一下灯红酒绿的日子。 1985年那会儿,冷战已经打得如火如荼,苏联和西方互相盯着,谁也不敢松懈。7月24日,一个苏联科研代表团出发去意大利搞学术交流,这种事在当时可不是小场面。苏联担心有人借机投奔西方,毕竟那年头叛逃的事不算稀奇。为了保险,克格勃派了第一总局第一副处长维塔利·尤尔琴科跟着。他不是普通角色,克格勃第一总局管的就是对外情报,尤尔琴科地位不低,手里攥着不少机密,派他去盯着,说明这趟任务有多重要。 结果呢,8月1日,剧情反转了。这位负责防叛逃的高官自己跑了。消息传出来,苏联这边懵了,美国那边乐了。尤尔琴科叛逃的理由听着挺扯淡:前段时间他在莫斯科体检,医生怀疑他得了胃癌。他觉得自己日子不多了,与其在苏联苦熬,不如拿手里的情报去西方换点钱,过几天舒服日子。这动机乍一听很荒唐,一个克格勃大佬就因为怕死这么干了?但细想想,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尤尔琴科不是愣头青,他很清楚自己手里情报的分量。克格勃第一总局掌握着苏联对外谍报的命脉,他干了这么多年,肯定知道不少美国那边眼红的东西。他跑到意大利后,找机会联系了美国中情局,直接投了过去。美国人自然高兴坏了,毕竟冷战时期,抓到一个克格勃高官叛逃,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叛逃后,尤尔琴科还真给美国人扔了个大礼包。他爆料说美国情报圈子里藏着内鬼,导致一些行动老是露馅。这情报对CIA来说值钱得很,他们赶紧给了尤尔琴科一堆好处:房子、钱,待遇不差。按理说,他这时候应该能喘口气,享受一下“叛逃红利”。可事情没那么简单。 在美国待了没多久,尤尔琴科发现日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过。CIA对他的情报确实感兴趣,但挖完想知道的,就开始把他当摆设了。媒体倒是把他捧得挺高,说他是“逃离铁幕的英雄”,报纸上全是他的故事。可他自己心里清楚,这帮人把他当宣传工具使唤,真把他当回事的没几个。更别提他还得天天担心克格勃找上门报复,毕竟他干的事在苏联那边是大罪。 然后,事情又来了个大转折。他在美国做了次体检,结果医生告诉他:压根没胃癌,之前的诊断搞错了。这下子他傻眼了。原本叛逃是觉得自己要死了,想抓紧时间享受一把,现在发现是乌龙,他这算怎么回事?懊悔肯定是有的,怕克格勃秋后算账的心思估计也更重了。结果没过三个月,他居然又跑回苏联去了。 尤尔琴科回苏联的路子也挺戏剧化。他偷偷摸摸找到苏联驻美大使馆,说要“自首”。为了让克格勃放过他,他编了个故事,说自己是被美国人绑架的,交代情报是被逼的。克格勃这边肯定不全信,谁知道他是真被逼还是自己怕了想回来求饶?不过,他们也没急着收拾他,反而拿这事做文章。他们搞了个新闻发布会,让尤尔琴科站出来痛斥美国,说他受尽折磨才回来。这表演效果不错,美国的宣传被狠狠打脸,国际上丢了面子。 美国那边不甘心,放风说尤尔琴科回去就被秘密干掉了。克格勃马上让他上电视露脸,证明自己还活着。美国这招没得逞,反倒显得更被动。这来回几下,尤尔琴科的事成了冷战里一个经典案例,双方都在舆论上使劲折腾。

0 阅读:0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