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理念,是以杀治国。大明刚成立时,朝野就有一种议论,认为元宋亡国,都因宽纵失天下,所以明要行“三十年杀运”。朱元璋是赞同这种看法的。 虽然朱元璋在《明太祖实录》中,曾反驳过马翼“元以宽失天下”的观点。 认为元朝灭亡是因“纵弛”而非“宽政”,但他在许多文献中,都强烈强调元朝的“姑息之政”,导致了“旧俗污染”,必须通过“猛治国”来恢复秩序。 这里的“宽”并非“宽仁”,而是指元朝在治理上的松懈,和治理制度的疏漏。 元朝的行政体系崩溃严重,蒙古贵族和色目人管理松懈,地方势力失控,税收、徭役失衡,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广泛的民变和起义。 朱元璋对“宽”的批评,是出于治国安民的强烈意图。 他在《皇明宝训》中明确提出:“元失于宽,故朕济之以猛。”这意味着,朱元璋认为元朝的失败来自于“宽容过度”,所以他必须用,更严厉的措施来治国。 他将“宽”定义为“宽而有制”,即在严格的制度框架下的宽容,而非完全放任自流。 这也构成了他治国理念中的一大特色——“宽猛相济”。 朱元璋的“猛”并不止于口号,而是通过极端手段,在实际治理中贯彻。 推行了严苛的法律与刑罚制度,制定了《大明律》,明确规定“剥皮实草”、株连九族等酷刑,并通过《大诰》不断强化威慑效果。 在空印案、郭桓案中,数万人被判处死刑,牵连的官员多达数十万。 他甚至废除了元朝惯行的“大赦”,元朝年年大赦,导致了犯罪分子的放纵与惩罚失衡,朱元璋对此深恶痛绝。 为了防止再度发生类似情况,他仅在特殊场合如登基、立嗣时偶尔赦免,且赦令范围极窄,限制性极强。 每一个看似小的宽容,都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朱元璋心里,一直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也非常注重权力的集中,尤其是在对官员的控制方面。 他废除了宰相制度,直接控制了六部,导致皇帝政务超负荷,却加强了皇权的集中,确保自己掌控绝对的决策权。 为了防止地方权臣的势力膨胀,朱元璋强化了中央集权,还建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这支组织虽然名义上,是保护皇帝的武装力量,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全方位的“全民监督”工具。 百姓可以越级告状,锦衣卫对官员的监视,几乎无处不在,这种制度最终演变成了,恐怖统治,威权主义的色彩逐渐浓重。 朱元璋通过这种恐怖手段,清除了大量的潜在威胁,无论是功臣、宗室,还是文官。 最为人知的莫过于蓝玉案,在此案中,朱元璋以“谋反”罪名,诛杀了北平卫戍将领蓝玉,进一步展示了,他在打压权力竞争者方面的决心。 这一做法使得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没,也直接导致了,明朝后期军事能力的大幅下降。 同样,朱元璋通过打压“空谈误国”的文官和削藩政策,将大部分权力收归皇室,也因此导致了官僚体系的僵化。 “三十年杀运”观念,与朱元璋的认同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观念来源于,对宋元灭国的总结:宋朝因为“宽纵”被金国灭国,元朝因“松弛”被汉人推翻。 他明确表示:“治乱世,须用重典”,他相信严刑的威慑,能确保政权的稳固,认为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朱元璋的政策在《皇明祖训》中,反对了“宽纵”的危害,对“宽”也有一种辩证的理解。 他批评元朝的松懈,却又主张以“轻典”来教化民众,这一点在他晚年的做法中,尤为显著。 朱元璋的治理风格,反映了他对权力失控的深深恐惧,以及在个人,政治理念上的极端选择。 他重视法律制度的严苛执行,还通过建立以恐惧,为基础的特务网络,建立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在的监控体系。 这一切,深刻改变了明朝的政治生态,也为后来的明中期,官僚腐化与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 李昌钰.《朱元璋的统治与政治遗产》.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9年.
朱元璋的理念,是以杀治国。大明刚成立时,朝野就有一种议论,认为元宋亡国,都因宽纵
笑对的风雨
2025-04-05 00:32:07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