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司令后,副司令陈继承通知“中央军”将领:“凡一个团以上的兵力调动,必须经过我的同意,剿总的命令不必理会。” 满以为这次总算能独揽一域,真正拥有战场指挥权,傅作义没想到,迎头砸下一块冷铁。 陈继承不是一般人,是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是“陈老师”,是北平警备司令、中央军人事头目、军统与中统在北平的总协调人。 傅作义是总司令,陈继承却是管人、管钱、管调动的那一位。 蒋介石不放心,怕傅作义坐大,特地安排这个人掐住他的咽喉。 兵调得问陈继承,人也得听他的,所有中央军团长以上的任命、兵员的调配补充,统统绕开“剿总”,走陈继承这条线。 甚至连傅作义直属部队的使用,蒋介石都明说:“也得先跟我商量。” 北平这一局,表面看是傅作义主将,其实是“军事听傅,政治听陈”。 军统、中统的特务网,在北平如蛛网一样密布,陈继承坐镇警备司令部,每天都有一堆密报送到案头,谁调了人,谁私下联络了谁,哪一位参谋喝了多半瓶酒骂了“总统”,他一清二楚。 连傅作义安排部队副职,都得小心翼翼,怕的是人还没上任,就被告了一状直接被南京叫停。 傅作义一开始忍,忍到军事会议上终于爆发。 他公开提议统一指挥,“剿总应该能直接下达命令”。陈继承当场回绝:“中央军调动,必须南京批准。” 他说,青年军208师我本人能动,别人不许插手。 傅作义忍不住了,怒拍桌子:“我连一个师长都管不了,还当什么总司令?” 这个会成了转折点。傅作义几次递交辞呈,明言愿意让陈继承接任剿总司令。 蒋介石被逼急了,只能安抚,最终表面上调离了陈继承,实则让其“远调近控”。还特别嘱咐:“中央军将领,政治上仍要听陈老师。” 陈继承也不是吃素的。他先搞分化,把侯镜如的第17兵团一拆三,分驻北平、天津、塘沽三地,让侯成了“光杆司令”,表面兵团司令,手下兵一个都不归他调。 再凭着他多年当黄埔教官的威望,中央军出身的将领一口一个“陈老师”,实际上尊他如副统帅。 傅作义再下命令,还得绕开兵团层层压制,直接派人联系下面的师团长,“我来调你,别理兵团。” 傅作义也不是善茬。 他知道正面拼权拼不过,就另辟蹊径。 开始搞扩编,收编保安部队,发番号、给名义,拉拢人心。 傅作义知道,打仗靠的不是头衔,是谁真正掌控兵权。他直接派自己人进驻各部,加强垂直联络,形成“绕过兵团,直达师团”的灰色指挥系统,等于削了陈继承的调度手。 1948年涞水战役,第35军是傅作义的主力,苦战数日,伤亡惨重,陈继承指挥的中央军部队按兵不动。 彼此互不配合,直接导致战场局势崩盘。 军中一度传言:“剿总不是打解放军,是打内战。” 到了1948年7月,傅作义终于找到了借口。“七五学生事件”爆发,北京大规模抗议游行,陈继承背黑锅,被迫辞职。 傅作义趁势接管北平警备司令部,终于握住了全部军权,华北的指挥系统也才真正统一。 陈继承被调离之后,华北的军事指挥终于步入正轨。 傅作义彻底掌权,也为后来的平津战役,投诚起义埋下伏笔,从被掣肘到收回主导权,傅作义用了大半年。 这场权力拉锯表面是调兵遣将,实质上是蒋介石控制军阀、军阀谋自保、中央军与地方系之间的互斗。 陈继承没能保住蒋介石的“华北棋子”,傅作义则借内斗之机,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走向了另一条结局。 整个华北局势,就在他们你来我往的权力缠斗中,悄悄地改了方向。 参考资料 戴逸.《傅作义与华北剿总内幕》.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
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司令后,副司令陈继承通知“中央军”将领:“凡一个团以上的兵
笑对的风雨
2025-04-05 00:20:03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