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解放军在追击马家军残匪时,司号兵杨忠孝打死了一个穿着与众不同的匪徒,战士们围观后,说:“穿得这么阔气,怕是个大官。” 那个“阔气”匪徒,正是马家军的骑兵第8旅旅长——马英。 外号“尕马英”,因为身材矮小,这个外号让他在马家军中广为人知。 马英原是马家军的得力干将,参加过不少激烈的战斗,他的命运却在1949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早在1949年8月,马英曾带领部队投降解放军,得到了解放军的军官证。 这场投降并不意味着彻底的臣服。马英表面上加入了解放军,然而心里却始终不甘,暗中策划叛乱。 他的背后,是解放军多次劝降无效,且其叔马寿昌被批斗的激化情绪,使得他决定在12月初发动叛乱,试图袭击大通县及解放军后方。 马英的叛乱计划,没有得到预期的支持。 他所纠集的1700余人,真正能拿得起枪的不过700人,其余是被裹挟的百姓。 在大通县的防线前,他与解放军展开了,几轮激烈的交火,解放军的防守异常坚强。 12月5日的夜晚,马英带领他的残部进攻大通县,解放军只用了,2个连和1个机炮连,就死守住了县城。 马英亲自指挥,经过几轮进攻后,叛军依然未能突破,最终在援军赶到后,马英带领他的部队溃败,自己也撤退到了更远的地方。 马英并未就此放弃,在12月12日,再次组织了约600人的残部,发动了对桥头镇的进攻。 解放军骑兵营赶来支援,双方在战斗中僵持不下。 直到下午,马英撤退时,被司号兵杨忠孝发现。杨忠孝当时在追击敌军的队伍中,他注意到一名**“矮小胖大、猫着腰逃窜”的匪首**,凭借战场上的敏锐观察力,他决定开枪射击。 这一枪,两发子弹击中了马英的头部,马英当场毙命。 战士们围过来,看到马英的尸体后,立刻惊讶地发现,他穿着的衣服与众不同,显得异常阔气,带有印章和黄金的标志,这使得他们不禁猜测:“这是个大官”。 他们很快从马英身上找到了一枚,刻有“马英之印”的印章,还有4.9两黄金。 这一发现,证实了杨忠孝射杀的“矮小胖大”匪徒,正是马家军的旅长马英。 马英的死亡,意味着一个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他长期作恶的清算。 在马英死后,解放军没有简单地将其埋葬,他们将马英的尸体,运到了西宁进行展示。 西宁市的民众看到马英的尸体后,纷纷围观,街头“万人空巷”,对马英的死抱以极大的反响。民众痛斥其罪行,称解放军为百姓“除了一大害”。 随着马英的死,解放军在青海的胜利进一步巩固。 通过对马家军旧址的挖掘,解放军发现了,马家军曾掩埋的“万人坑”,出土了1700余具遗骸,进一步揭示了马英和马家军的暴行。 这些发现,使得民众对马英的仇恨加深,他早已成为恶名昭彰的战争罪犯。 马英的死,标志着一次反叛的终结,也让人深思历史的复杂性。 杨忠孝,一名普通的司号兵,凭借精准的枪法,完成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定格。他结束了马英的生命,也为马家军的暴行,揭开了最后的篇章。 马英的死带来的是民众的振奋,也是对战争中残酷,与不公的深刻反思。 对于杨忠孝来说,或许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但这场追击,战却永远镌刻在了青海的土地上,也成为了解放军,攻坚战中一次小小的奇迹。 参考资料 张国荣.《马家军与青海抗战》.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2年.
1949年12月,解放军在追击马家军残匪时,司号兵杨忠孝打死了一个穿着与众不同的
笑对的风雨
2025-04-05 00:24: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