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3日,长沙市内骤然爆发了一场巨大火灾,这场火灾在历史上被称为文

历史有小狼 2025-04-02 18:48:03

1938年11月13日,长沙市内骤然爆发了一场巨大火灾,这场火灾在历史上被称为文夕大火,或称长沙大火。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沙因此次火灾而与斯大林格勒、广岛和长崎一样,成为战争中毁灭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1938年的长沙,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那时候,日军已经攻陷武汉,兵锋直指湖南,离长沙不过百来公里。国民党政府眼看着守不住,蒋介石就下了狠心,要搞焦土抗战——烧光一切,不给日军留资源。这政策听着挺决绝,实际上在别的地方也用过,比如淞沪会战后烧过一些仓库。可长沙这回不一样,烧的不是几栋房子,而是整整一座城。张治中当时是湖南省政府主席,接到命令后只能硬着头皮干。他不是没想过后果,但军令如山,上面催得急,他也没太多回旋余地。 计划是这样的:等日军靠近时,先撤人,再放火,烧掉城里能用的东西。可问题出在执行上,底下的人没整明白,信号乱了套。11月12日晚上,有人误以为日军已经打到城边,提前点了火。这一把火没按计划来,直接失控,烧了两天两夜,把长沙彻底烧成废墟。据统计,三万多人死在这场火里,经济损失没法算。跟斯大林格勒、广岛、长崎比,长沙的毁灭性一点不差,成了二战中最惨的城市之一。 张治中是这场大火的总指挥。他出身安徽农村,靠着军校一步步爬上来,算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1937年当上湖南省主席后,他在长沙干得还不错,修渠道、建工事,老百姓挺认可。可文夕大火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按命令布置焚城任务,结果下边执行乱了,他赶到现场时已经晚了。大火烧完,他没被撤职,但名声毁了,后半辈子都背着骂名活着。 徐昆是警备团团长,具体负责放火。那天晚上,他带着人到处泼汽油,本以为按部就班就行,谁知道信号一乱,火就管不住了。事后调查,他被抓出来顶罪,判了死刑。行刑那天,他没多辩解,死得挺干脆。酆悌是长沙警备司令,黄埔出身,计划是他亲自做的,可大火烧起来时他没控制住局面,最后也被判了死刑。文重孚是警察局长,负责疏散,结果关键时候跑了,秩序全乱,也逃不过死刑。这几个人,一个决策,一个执行,一个失职,命运全搭在这场火里。 文夕大火为什么会失控?根子上是误判加混乱。11月12日那天,日军其实还没到长沙城下,但前线消息传得乱七八糟,有人说日军已经过了汨罗江,有人说就在城外。张治中开会定了计划,想等空袭警报疏散完人再动手,可底下的人急了眼。南门一家伤兵医院先起了火,警备团以为这是信号,直接开烧。长沙城里房子多是木头结构,风一吹,火就蹿得飞快,根本拦不住。 市民也没跑出来多少。警报响的时候,大半夜的,大家睡得正熟,等明白过来,火已经封了路。街上人挤人,有人死在火里,有人被踩死,三万人就这样没了。消防队倒是来了,可水桶加人手,面对这么大的火跟挠痒痒似的。天心阁、老街、古城墙,全烧没了,长沙的历史底子被一把火清了零。这场火不光烧了城,还烧出了国民党内部的瞎指挥和乱执行。 大火灭了,长沙剩下一片焦土。蒋介石坐不住了,亲自跑来一看,满城废墟,气得下令查清楚。军法会审没拖泥带水,徐昆、酆悌、文重孚仨人被判死刑,几天后就在侯家塘枪毙了。围观的老百姓议论纷纷,有人觉得他们是替罪羊,有人觉得活该。张治中没挨枪子,留下来收拾烂摊子。他带着人清废墟、发救济,心里估计也五味杂陈。 舆论这时候炸了锅。报纸上骂声一片,说国民党拿老百姓的命不当命。有人质疑焦土政策本身,说烧城有啥用,日军还不是照样往前推?也有人替张治中喊冤,说他就是个执行者,锅不该他全背。可不管咋说,这场火的责任没法推干净,决策的、执行的,都脱不了干系。 长沙烧完后,救济和重建马上跟上。11月底,临时委员会搭了帐篷,发粥发衣服,难民沿着湘江找地方落脚。商贩慢慢回了街头,火车站、公路也修好了,城市一点点喘过气来。张治中盯着重建,天天跑工地,算是尽了份力。到12月初,长沙总算有了点人气,但那股焦味和废墟的影子,多少年都散不掉。

0 阅读:21

猜你喜欢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