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位名叫李光华的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在他被安葬前,战友们给他擦洗遗体,换上新的军装,并且拍下了这一张照片,看着他残缺的臂膀,曾经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泪水忍不住流淌。 1979年,战火纷飞的中越边境线上,一位年轻的战士永远地离开了他的战友们。这位战士名叫李光华,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不幸中弹牺牲。 当战友们找到他的遗体时,他仍保持着警戒的姿势。他的右臂已经完全损毁,军装被弹片和血迹染得面目全非,但脸上依然保持着坚毅的表情。战友们小心翼翼地将他抬回驻地,在简陋的营房里为他清理伤口,擦拭身体。 几位与李光华关系最好的战友主动请缨承担这项工作。他们动作轻柔地褪去他沾满硝烟的旧军装,用温水细致地擦拭他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战友们发现他的身上还有许多旧伤疤。这些伤疤有些已经变得很浅,像是多年前留下的。战友们不禁想起,李光华似乎从未提起过这些伤疤的来历。 为李光华换上新军装时,战友们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衣袖来包裹他残缺的手臂。最后,他们决定将衣袖整齐地卷起,用别针固定。这一刻,整理遗容的几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按照部队的规定,战士牺牲后要拍一张遗容照。当摄影班的战友架起相机时,在场的每个人都强忍着悲痛,努力保持镇定。但当取景框中出现李光华平静的面容和那支残缺的臂膀时,许多人还是控制不住泪水。 李光华的真实身份却鲜为人知。这个在战场上使用的名字,其实是一个化名。这位用生命保卫边疆的战士,正是越南老一辈革命家黄文欢。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就曾用"李光华"这个中文名字在中国活动。他曾在南京、武汉等地奔走,在云南组建越侨组织,为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海外革命工作作出重要贡献。 当时的李光华,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革命者。他在中国各地活动时,不仅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在中越两国之间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基础。 黄文欢十九岁那年,他毅然投身反法革命斗争。两年后,在革命组织的帮助下,他远赴中国广州,成为胡志明创办的越南革命青年训练班的一员。在这里,年轻的黄文欢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学成归国后,黄文欢立即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很快,他与胡志明等人一起参与创建了印度支那共产党。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多次往返于中越两国之间,为革命事业奔波。特别是在1935年,他以李光华的名义在中国各地活动,并在云南建立了越侨基层组织。 随着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黄文欢的革命生涯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首任国防部副部长,他积极推动中越两国建交。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越南首任驻华大使。在担任大使期间,黄文欢展现出了务实的工作作风。他以"老蔡"的化名,以海归华侨的身份加入了中国第一批驻外大使培训班,认真学习外交知识。 中国政府也给予了黄文欢特殊的关照。在东交民巷为他安排了住所,将越南大使馆设在史家胡同,并安排他向毛主席递交委任书。在他的努力下,越南驻华外交代表的级别得到提升,这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胡志明逝世后,黄文欢的处境发生了巨大转变。他被排挤出越南中央决策圈,失去实权,只保留了国会副主席的虚衔。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他发现黎笋集团篡改了胡志明的遗嘱。这个发现让他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1979年,黄文欢以治病为由出国,在巴基斯坦转机时巧妙脱身,前往中国驻卡拉奇总领事馆寻求帮助。这一举动震惊了国际社会。在中国的安排下,他顺利抵达北京,并在此召开记者会,公开揭露了越南当局的种种问题。 来到中国后,黄文欢得到了周到的医疗照顾。经过手术和治疗,他的肺癌得到了控制。在北京的晚年生活中,他继续关注着越南的局势,同时也享受着平静的生活。他写作回忆录、文集和诗集,将自己对中国的感激之情化作文字。 1983年秋天,邓小平在钓鱼台亲切会见了黄文欢。两人谈及游泳运动,又谈到越南人民的斗争,显示出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真挚情谊。 1991年,年届86岁的黄文欢在北京病逝。中央给予他崇高的礼遇,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追悼会。他的墓碑上刻着"越南老一辈革命家,中国人民尊敬的老前辈"的字样。这位用"李光华"这个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印记的革命家,最终长眠在了他深深眷恋的这片土地上。
1979年,一位名叫李光华的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在他被安葬前,战友们给
甜蜜游记
2025-04-02 16:12: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