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上海一建筑工地,挖出两具黑棺,工人们竟一哄而上,想撬开棺材抢宝贝,谁

甜蜜游记 2025-04-02 16:12:14

1993年,上海一建筑工地,挖出两具黑棺,工人们竟一哄而上,想撬开棺材抢宝贝,谁知棺内突然冒出一股股血水,吓得众人四散奔逃! 1993年,上海打浦桥地区一处建筑工地上,一位操作挖掘机的工人发现铲斗触碰到了某种坚硬的物体。当大家小心翼翼地清理周围的泥土时,两具木质棺材的轮廓逐渐显现。这两口棺材通体漆黑,表面光滑,即便经过漫长岁月的掩埋,依然保存完好。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座富贵人家的古墓,里面或许藏有金银珠宝。一些工人按捺不住好奇心,开始用工具试图撬开棺材,想抢宝贝。谁知棺内突然冒出一股股血水,吓得众人四散奔逃! 工地负责人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发现。当天下午,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们便赶到现场。在打浦桥派出所民警的协助下,考古人员开始了专业的发掘工作。 考古发掘揭示了这座古墓的独特之处:整个墓室结构异常牢固,砖室的内外层都涂抹了一层坚硬的糯米浆。棺椁之间填充了石灰,起到了很好的防腐作用。两具棺材都采用了上等樟木制作,并且是内外两层套棺的形式,显示出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 当专家们小心翼翼地打开棺盖时,发现这是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棺材上铺着的丝绸上清晰地印有"顾从礼"三个字。更令人惊叹的是男性遗体的保存状况:尸体完全干燥未腐,头上戴着官帽,手中还握着一把折扇。他的皮肤呈现黄白色,须发仍然乌黑,关节甚至还能活动。这种程度的干尸保存在考古发现中实属罕见。相比之下,女性遗体已经腐烂,保存状况不佳。 这次意外发现在上海考古界引起了轰动。专家们认为,墓葬的营建年代应在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而墓主人顾从礼,正是明代上海地区一位颇有建树的重要人物,他的发现为研究明代上海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人员对整个发掘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墓室的朝向、结构尺寸、随葬品摆放等情况。这些专业而细致的工作,让这座老墓葬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从这具保存完好的遗体中,我们得以窥见明代上海一位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顾从礼,字汝由,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重要官员。他因精通书法被推荐入朝,担任中书舍人,在制敕房任职的同时兼任翰林院典籍。在朝廷期间,他参与编纂了《承天大志》和皇室谱牒《玉牒》等重要典籍,还参与摹抄《永乐大典》这部宏伟的典籍工程。 顾从礼在朝廷中的表现十分出色,他不仅在内廷讲书,还一路升迁,先后担任太仆寺丞、光禄寺少卿等职位,最终获得四品服的荣誉。然而,他并未在权位中迷失自我。归乡之后,顾从礼表现出了一位地方士绅应有的担当:他设立义田、资助地方事务、救济贫困、联络宗族。这样的品格和作为,使他在当地享有崇高声望。 在文化修养方面,顾从礼可谓多才多艺。他善于鉴赏奇石,曾得到一方珍贵的宣和紫玉泓砚。为了妥善收藏这件宝物,他在南溪草堂旁专门建造了玉泓馆,馆内设有舒啸台、秋波亭、昙花庵、浴鹤溪等雅致景观。此外,他还精通书画和金石,曾摹刻过顾氏淳化阁帖十卷、柳城悬兰亭等重要作品。 顾从礼的家族,在上海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明朝天顺年间,他的先祖顾英就已显露头角。顾英在广西、延安等地任职,以清廉正直著称。在处理杨氏兄弟争产案时,他不为金钱所动,反而以理服人,最终化解了这场纷争。他在任上还开仓赈济百姓,平定内乱,建树颇多。 到了嘉靖年间,家族中的顾定芳因精通医术被选为御医。他在回答嘉靖皇帝问题时,以"用药如用人"和"清心寡欲"等智慧言论获得赏识。归乡后,他延续家族传统,设立学田百亩,资助贫困学子,以孝道闻名乡里。 顾从礼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频繁侵扰上海之际。当时的上海尚未修建城墙,倭寇多次焚掠,造成重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顾从礼向朝廷上书,详细阐述了上海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和防御需求,力陈修建城墙的必要性。在他和其他官员的推动下,上海终于开始了筑城工程。 顾从礼不仅出谋划策,还捐献了4000石粮食支持筑城。在他的带动下,许多人都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城墙修建得很快,仅用了三个月就基本完工。这座城墙不仅保护了上海免受倭寇侵扰,还为上海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筑城,顾从礼还参与修建了三里桥、五里桥、草堂桥等多座桥梁,并在城内重建了抚安桥。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如今的五里桥地名,就是对这段历史的见证,而这里距离他的长眠之处,也只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

0 阅读:1
甜蜜游记

甜蜜游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