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明孝宗看到小宫女在收集入厕用的“蚕丝手纸”,他好奇地上前询问:“你收集这个脏东西做什么?”宫女的回答,令他大感惭愧! 孝宗皇帝一向以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著称,可没想到,这一页厕纸的小事,引起了从宫内到朝廷,以及整个南方的巨大动荡。 这天,明孝宗看到宫女正收集用过的手纸,便好奇询问:“为何收集这脏东西?” 小宫女答道:“回万岁爷的话,因为奴婢今天不当值。我们这些宫女,会利用休息时间轮流来洗,这些没人要的东西,是为了拿出去赚钱,这厕纸是蚕丝做的,每天宫中会用去这么多,倒掉实在可惜。” 小宫女抬手指了一下洗好的厕纸接着说:“这些丝绸卖掉后,够我家吃一年粮。” 皇帝听闻心中一震心想,自己从来节俭,却不如宫女。 宫内不单是自己要用这些上等蚕丝制成的厕纸。皇后以及皇子皇孙们这一大群人,都要如厕,加起来是个不小的数目,怪不得宫里的下人会打厕纸的主意。 孝宗皇帝无心再逛御花园,带着惭愧的心情回到养心殿。立即叫来了大内总管,询问丝绸的价格。 大内总管向皇帝回禀,普通丝绸是一匹二两银子。圣上御用的丝绸堪比黄金,绣工还不算其内。 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孝宗皇帝心中一算,诺大的皇宫,光如厕用丝纸的开销,每年就不下万金。 这要是换成粮食,得能养活多少百姓。皇帝当即下了旨意,不再上贡丝纸,皇家如厕改用粗布。 圣旨实行后,皇宫却怨声不断。他们享受过了丝纸的奢侈,猛然间改用粗布哪里肯干。 再加上太监们暗地挑唆,于是她们在皇帝耳边诉说各种苦楚。 孝宗皇帝刚一开始并没有在意,还自己如厕时带头用粗棉布。 可是到了朝上,却接到大臣们的上本奏折。 原因是丝绸厕纸,历来是由江南及川蜀进贡,早就行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链。 从桑农植树养蚕,工坊抽丝纺织,绣工们的针指,道路船舶的运输,到专门采办的管理人员。 弘治皇帝本身就忍了不少的耳边风,再加上朝中大臣的奏报,心里不由地有些活动。 但他是皇上,本该一言九鼎。圣旨哪能朝令夕改?便把奏折留中不发,自己带回暖阁。 看到皇帝下朝,面色似乎有些不高兴。值守在养心殿的待卫太监,连忙上前小心侍奉。 在给皇帝上茶时,瞅见放在龙榻炕桌上的折子,知道皇上还在犹豫。小太监脚下一阵风似的跑去报告大内总管,大总管一听心说有戏。 他所说的戏,是想蛇鼠联合给当今圣上,共演一出三人成虎的大戏。 于是皇帝的耳边不断听到,这个待卫的家乡,蚕没人养桑林放荒,蚕农们缺衣少食,要出人命。那个宫人的亲戚工坊倒闭,工匠绣女断粮,没了活路。 孝宗皇帝一直提倡轻徭薄赋,是个亲民的皇帝,为人比较宽厚,体恤臣民。 哪个地方受灾他都会给予免赋的政策,除了发放赈灾粮之外,还会用朝庭的官银,为农民施放种子,耕牛。百姓们对孝宗很是崇敬。 在听到因自己的一道圣旨,断了众多百姓的生路,皇帝心里有些不忍,便产生了收回圣喻的心思。但想到庞大的费用,又有些不甘。 到了年底,各省府上报税收,江南川蜀的银两少了一半,官员们的奏折都写明了,由于桑蚕产业的不景气,所以这两省的税银减收。 这个消息促使了弘治皇帝,不得不收回禁止上贡蚕丝厕纸的旨意。恢复了江南川蜀的丝纸进贡。政令一出,顿时让皇帝身边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 一页小小的厕纸真的会撼动民生吗?其实这里面充满了利益。 生活在最底层的蚕农的确是,靠种桑养蚕糊口,织工绣女们也是出卖手艺。 可他们的收入微薄,干上一年也得不到几两银子,但有活就能过上踏实日子,当然不希望朝庭断贡。 但丝纸由下到上经过了多次买办,大小衙门,宫中主管,层层盘剥加码,到了皇帝的官账上,就变得身价无比。 明孝宗弘治皇帝,一生勤于政务,律己节省,重视民生,把朝庭吏制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家中兴,是明朝历史上的繁荣时代。却也没防住身边的蛀虫。 孝宗的子孙们逐渐放纵,慢慢地演变成宦官当政。致使一个和平昌盛的朝代走向衰败,以史为镜令人警醒。 欢迎喜欢历史故事的读者,前来讨论。
1729年,52岁的雍正召13岁马氏侍寝。是夜,马氏被送到了龙榻之上,雍正侧躺着
【4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