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0岁郭沫若娶妻,洞房夜躲进书房。新娘不甘寂寞,蹑手蹑脚跟过来,见郭

百年战争录 2025-03-30 09:48:23

1912年,20岁郭沫若娶妻,洞房夜躲进书房。新娘不甘寂寞,蹑手蹑脚跟过来,见郭沫若熟睡,便光着身子,贴了上去。随即,书房传出一阵尖叫声。  

历史学家余英时评价郭沫若先生时指出,他不仅才气横溢,且国学基础深厚。在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领域,郭沫若确实做出了具有原创性的贡献。然而,从现代学术规范来看,郭沫若往往“逞才使气有余”,而在史学的纪律性方面则显得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郭沫若与二陈(即陈垣、陈寅恪)及吕思勉等学者不同,他的志向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怀有更为广泛的抱负。 郭沫若在学术上的多才多艺,使他能够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对古文字的解读和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思路。然而,余英时指出,郭沫若在追求学术自由和个人表达的过程中,有时忽视了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这种“逞才使气”的态度,虽为学术界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研究成果的深度和严谨性。 时间回溯到1912年的一个秋日,年仅20岁的郭沫若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的母亲在家乡为他安排了一桩婚事,对方是一位名叫张琼华的女子。 郭沫若的母亲在信中对这位女子赞不绝口,说她容貌秀丽,美艳动人,简直就是"貌美惊为天人"。年轻气盛的郭沫若听信了母亲的话,对即将见到的新娘充满了期待。 按照当时的习俗,新郎新娘要在洞房花烛夜才能见第一面。郭沫若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满怀欣喜地步入了洞房。丫鬟为新娘揭开了盖头,郭沫若这才得以一睹芳容。 然而,当他看清新娘的容貌时,内心顿时大失所望。张琼华长得并不像母亲信中所说的那般美艳,相貌其实十分普通,皮肤也不够白皙,实在配不上"惊为天人"这样的溢美之词。 见到张琼华真容的那一刻,郭沫若顿时没了兴致。他觉得自己受了欺骗,对这桩婚事也就失去了信心。可是婚礼已成,新娘子就在眼前,年轻的郭沫若一时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索然无味,却又不好直接表现出来,只能强忍着失望和厌恶与张琼华完成拜堂礼。好不容易熬到了夜晚,本该是洞房花烛、缠绵悱恻的时刻,郭沫若却头也不回地独自离开了洞房,把张琼华一个人留在了房中。 在书房中,郭沫若辗转难眠。他在母亲的信中把张琼华想象得何等美好,但现实却令他大失所望。新婚之夜,本该和娇妻共度良宵,郭沫若却只想逃离张琼华,逃离这个让他倍感失望的婚姻。 而此时的张琼华,却不明白新郎为何舍她而去。她忐忑不安地守在洞房,期盼郭沫若能够回心转意。 黎明时分,张琼华端了一盏热茶,想要给郭沫若送去,以表露自己的一片心意。谁知她刚进书房,郭沫若就勃然大怒,劈手打翻了茶盏。 热茶溅到了张琼华身上,烫得她不由得发出一声惨叫。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片殷勤,竟换来新郎如此粗暴的对待。 就这样,原本该充满甜蜜和快乐的洞房花烛夜,最终在张琼华的惨叫声和郭沫若的怒火中草草收场。从那时起,张琼华就隐隐预感到,自己这段婚姻怕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而郭沫若,在新婚之夜就对妻子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厌恶,也注定了日后夫妻二人貌合神离的悲剧命运。 张琼华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从小就是个心灵手巧、任劳任怨的女孩。尽管她的容貌并不出众,但她善良纯朴的心地却赢得了乡邻们的称赞。当她得知自己要嫁给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郭沫若时,内心充满了欣喜和憧憬。她想,虽然自己相貌平平,但若能用一颗真心去对待丈夫,定能换得夫君的欢心。 然而,张琼华做梦也没想到,她对郭沫若一往情深,换来的却是夫君的冷落和嫌弃。新婚之夜郭沫若就对她避而不见,独自在书房度过。从那时起,张琼华就隐约意识到,这段婚姻怕是不会幸福美满。但她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着这个家。 岁月就这样悄然流逝,张琼华独守空房的时间一年比一年长。她虽然心里惦念丈夫,但从不轻易打扰他。直到有一天,婆婆在饭桌上无意中提起,说郭沫若在外娶了别的女人,还生下了几个孩子。张琼华听后,心里虽然难过,但脸上却没有流露出分毫。她只是淡淡一笑,说丈夫在外有了依靠,也是好事。 尽管郭沫若早已将她忘却,张琼华却从未想过要放弃这段婚姻。在她心里,嫁给郭沫若,就是嫁给了他一辈子。无论丈夫对自己如何冷落,她都不曾有过怨言。她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男人,即便是独守空房几十载,也在所不辞。 张琼华就这样守着郭沫若留下的这个家,一守就是大半辈子。直到她90岁高龄,依然固执地守在老宅中。那一年,一向身体硬朗的张琼华突然连续几天都不见人影。邻居们赶到家中查看,才发现她已经在睡梦中安详地离世了。 张琼华走得悄无声息,就如她的大半生一样平淡无奇。然而在亲友们的眼里,她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爱"与"守候"的真谛。尽管丈夫从未给过她应得的呵护,但她却从未想过放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张琼华以女性特有的坚韧,撑起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她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却闪耀着动人心魄的光芒。

0 阅读:4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