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

百年战争录 2025-04-01 11:45:51

1937年,地主王学文突然发现一20岁女兵,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看无人,一下把她扛到炕上。片刻后,女兵解开衣襟,抱出一个满月的婴儿,含泪说:“大哥,以后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一天,红军战士曾日三低着头,红着眼眶,手不停地擦着枪杆。此时,他内心十分纠结。 旁边的妻子吴仲廉,她怀里抱着一名嗷嗷待哺的婴儿,她泪眼婆娑。 可能妈妈过于瘦弱,孩子费了好大劲,都没吸出奶,饿得哇哇大哭。吴仲廉对丈夫说:“曾哥,别想了,我们作战条件艰苦,孩子跟着我们,连口奶都喝不上,这样下去根本养不活!”

“那好吧!你送去吧!”曾日三思索片刻后,用手轻轻摸了摸孩子,眼含泪水,咬咬牙,终于下定了决心。

次日清早,吴仲廉将棉袄包在孩子身上,自己只穿了件单薄的衣服出门。 她在暴风雨中,抱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朝张家庄走去。走到一大户人家时,她忽然晕倒在地。

地主王学文听见门口发出一阵“咚”的响声,忙开门一看,发现一个20岁的女兵穿着昏倒在家门口,他四下看着无人,一下扛起她放到热炕上。

王学文正和妻子说明情况。忽然看见女兵怀里有动静。他俩正奇怪,突然“哇”地一声啼哭,把他们吓了一大跳,只见女兵怀中赫然蜷缩着一个婴儿。

吴仲廉这时也被孩子的哭声给惊醒了,她解开衣襟抱出孩子,含泪说道:“是王大哥吧!能托付您帮我照顾孩子吗?孩子跟着我们肯定活不了,以后就跟您姓吧,就叫王继曾!” 原来,曾日三和吴仲廉是一对红军夫妇,妻子刚诞下一孩子。本来是想托付给老百姓,可百姓都过得贫苦日子,缺衣少粮,这样会给他们徒添负担。

这时,当地一位大婶,给吴仲廉推荐了一户好人家,一位好心的地主,名叫王学文,他们家富裕。

妻子决定把孩子托付王学文抚养,可丈夫一听是地主老财,顿时就不干了。但是,碍于眼前境况,经过一番心里角逐,还是决定将孩子,托付给王学文。

王学文思索片刻后,立刻答应下来。他妻子看到孩子又饿又瘦,心痛不已,连忙将孩子抱过去,把自己的奶喂她喝,不住说道:“这孩子咋瘦成这样啊,你放心,大妹子,我奶水足,有我娃喝的,就一定有你娃喝的。”

自从那以后,王妻都先喂小继曾,再喂自己的儿子。有时王妻的奶不够,即使饿着自己的孩子,也不会饿着小继曾。

然而,三个月后,曾日三为护送战友转移牺牲,而吴仲廉也被抓进狱中。 曾日三夫妇的大义凛然,王学文非常敬佩。为了让吴仲廉牺牲前,能再看一眼自己的孩子,他奔波打通关系。不惜花了大量银子,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去狱中看望吴仲廉。 看见多日未见的儿子,被养得白胖胖的,吴仲廉喜极而泣。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她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 她和王学文夫妇寒喧了几句,忍痛让他们快走。直到他们走后,王学文再也忍不住,将头埋进衣服里,轻声啜泣。 不久,吴仲廉转到别的地方,王学文彻底失去了她的消息。

正当王学文焦急万分时,他家又忽遭厄运,王学文的亲儿子在1岁时,竟不幸感染风寒夭折了。他们扒拉着儿子的坟,痛哭不已。后来也没再生,就把王继曾当亲生儿子养。

转眼间13年过去,1950年的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三名军人。一进屋,便询问王继曾的情况。王学文心知肚明,知道他的生母要将孩子带走,心中顿感五味杂陈,上下翻滚。

原来,当初吴仲廉后来被红军救了出来。这是一件大喜事,可把王继曾送回去,就意味着他们将失去这个儿子。王学文苦苦纠结了几天,最后还是决定,让王继曾找他的亲生母亲。

而小继曾眼见养父母分离,13年的感情,怎么可能一下子割舍掉,他紧紧抱着养父母,久久不肯撒手。

王学文抱起孩子的头,一眨不眨地看着,仿佛要将孩子的样子,印在脑海里。然后一咬唇说道:“你去生母那边,比我们这发展好,有前途。”说完,便用力扯开孩子的手,转过头去。

王家夫妇看着小继曾的背影渐渐远去,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王继曾走后,经常与王学文书信联系,还将养父母接去住了一段时间,可王学文不想打扰他们母子,便又搬回乡下住,以后再也没联系。 战争年代,像吴仲廉这样,把自己孩子寄托在家的战士不在少数。 而像王学文夫妇,用心抚养红军孩子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冒着牺牲的危险,用自己伟大的爱,保护了红军的后代,让他们安心在前线英勇杀敌,做出了很大贡献。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群既无私,又伟大的英雄父母。      

0 阅读:55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