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制文明的密码,藏在良渚文化的玉器里
乐蓉谈文学
2025-03-27 16:59:20
🌟《中华礼制文明的发端:图说良渚玉器》
🌟[方向明]
🍂
自去年到杭州的良渚博物院参观了一趟,便被良渚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和丰富的玉器所震撼。除了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的水利系统、标志性图案神人兽面纹等,还有那精细到1毫米以内的微雕水平的玉器雕刻工艺。
难以想象,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水平下,古人们是如何拥有如此高超的琢玉工艺,如何制作出大量精美繁复多样的玉器,并以这些玉器构建出一套传世千年的中华文明礼制系统。
拿到这本专业解读良渚玉器文化与历史的考古读物,让我如逢甘露般一口气读下去,沉浸到五千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世界之中。
本书聚焦于良渚文化考古发掘中的玉器文物,针对不同形态类别的玉器,还原良渚文化多个考古现场,详细展示玉器工艺技术和造型特点,解析不同玉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探索玉器在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意涵,以及它是如何奠定中国古代礼制文明的基础的。
同时还配有大量考古现场图、文物展示图、局部放大图、手绘图等,勾起我在良渚博物院看到的那些丰富多样的玉器的回忆,也对它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距今约4300~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以实地形式验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呈现出早期国家的形态。
玉在中华历史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良渚文化正是一个崇玉、用玉的文明,在五千年前就掌握了成熟精湛的玉石开采、雕刻制作等一系列琢玉工艺,出产了大量不同形态的精美玉器,形成了以琮、璧、钺为代表的一整套玉器礼制系统,它的影响辐射至大半个中国以及后世数千年。
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包括玉琮、玉钺、玉璧、玉璜等,有着不同的造型和雕刻工艺,也代表着不同的使用场合和功能,如作为礼器类的、装饰类的、仪仗类的,等等,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像柱型的玉琮,既体现了良渚文化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又是当时的古人向大自然进行祭祀祈福以护佑农业生产的重要礼器和身份装饰物。
在“玉琮王”(图16)上,还有雕刻精细的纹饰。在玉石表面,1毫米之内刻划出互不重叠的五六条细线条,勾画出具有标志性质的“神人兽面”图案,仿佛是一组开启中华礼制文明的密码。
想了解中国的玉器历史,就不能错过良渚文明的玉器文化。无论是去良渚博物院参观,还是想了解玉器历史,都可以看看这本书。
🍂
0
阅读:0
隅翁
琮为祭祀地的礼器,比较祭祀天的礼器玉璧的出现,迟了约四千年,玉璧玉环的出土器有约九千多年前的小南山。大概是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做了玉璧像太极,黄帝易穷则变,做了玉琮。琮的样子取自四象,都与八卦作结绳记事上古结绳而治有关。璧的前身是天球,琮的前身是河图,是最古老等级最高的玉石礼器,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三星堆出土的大块方状玉石就是叫做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