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旅行团》其实看得我觉得很意外,尤其是对抑郁情绪的描摹 天堂旅行团关注个体情绪
「一个人内心有裂痕的时候,都是静悄悄的,这个世界没人能察觉。只有当他砰的一声碎开,大家才会听到。」观影之前,我其实并没有预期到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对抑郁积压在内心的状态 这么精准的描述
周五我在120急救站值班,拉了个高中生,是过度通气。是因为考试排名到了他们之前设定的标准,但家长不愿意兑现承诺,女孩难受了很久,今天想起这事儿情绪激动,忽然就这样了。上急救车之后,我完全理解这个女生了,病人的母亲一直诘问我:为什么不吸氧?啊?怎么不给孩子吸氧??我解释:血氧饱和度正常的,过度通气不需要吸氧。孩子妈妈还是继续循环:吸氧吧?我觉得吸氧比较好。六七分钟车程,我至少被说了10句
出车完了之后其实我觉得,刚刚吸氧的催促其实就是压力的具象化,尤其对青少年而言,父母总觉得孩子的痛苦是闹脾气,却不知道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早就在心里长成了荆棘丛。今天下夜班看电影,看到《天堂旅行团》里小聚蜷在病床上写心愿卡的画面,让我想起昨天遇到的那个过度通气的女孩子。在现实与虚构的两个世界里,少年人都在用身体崩溃的方式,试图让成年人看见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
在类型片的框架里,《天堂旅行团》可能最符合的是「公路片」,但难得的在于路上种种并未让情节散掉:油画般的田野风光,遇到的方块七、晶晶、一生奉献给大山孩子们的李树,还有接棒教育事业的田美花,蓝色旧面包车的缓慢前行,都始终严扣着主线:救赎。救赎是小聚的,也是宋一鲤本人的,二人一起推着面包车那一幕,我觉得很明显的,就是象征他们从病痛或是阴郁的回忆泥淖中挣脱的勇气
难得的地方在于塑造这两个角色的时候,《天堂旅行团》没有像一些影视剧那样,用一堆符号堆砌,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完成了对抑郁状态的描摹,正如开头说的那句台词,是一点一点蔓延的裂痕,是一种深陷无望逃出的迷宫的疲惫感,是宋一鲤蜷缩在小面包车里的无助。彭昱畅把这种状态演得很贴切,胡茬和脸上的伤口都能读出他有多乏、多想放弃自己
更难得的是电影尝试在给这些深陷阴郁情绪的观众一个出口,刚刚所说的真实性,是陷入情绪病观众能看下去电影的地基,而电影的主线「双向救赎」,则是让小聚不仅成为宋一鲤的救赎者,也成为每个银幕前的观众生活里的一束光
「这世界不停开花,我想放进你心里一朵」
其实看原著小说的豆/瓣短评,往后翻一翻,能看到很多普通读者的观后感,都是「哭着读完」「生命中的遗憾该永远留在过去,再见啦👋」「谢谢张嘉佳写了这本书」「我们真的要努力活下去啊」。我其实觉得,评判一部文艺作品除了有文学的、艺术的标准之外,它能拉多少普通人一把,同样不该被忽略,而《天堂旅行团》可贵的地方,就是我能感受到,他一直在试着把深渊里的读者或观众往外拉拽,让他们别陷下去
其实那天运送的那位高中女孩、到恰好看电影,让我开始觉得,被阴郁缠绕的人真的可以去看看这部《天堂旅行团》春日荐片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