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邓婵玉扮演者那尔那茜的采访,好像有点明白 邓婵玉我回家了的潜台词 如果理解了这句台词,也不至于对她和姬发的感情线有误解
邓婵玉的一生,实际上是被两种「家」的概念撕扯。作为商朝女将,她是父亲邓九公遗志的继承者,是纣王麾下的一柄利刃。自幼被教导「武人之刀当护国威」的她,本应成为商王朝最忠诚的战士。然而,西岐战场上的经历却让她直面另一种「家」的样貌:百姓在田间耕作、孩童在河边嬉戏、老妇将热粥递给素不相识的伤兵……这些画面与她记忆中商军屠/村的血腥场景形成刺眼的对比
当她从护城河中救起溺水的西岐孩童,当她在庆功宴上被调侃「嫁来西岐便是家人」时,动摇的并非立场,而是对「家」的重新理解。西岐的温情让她看到,「家」可以是一种选择,是善意与共情的凝聚。但那尔那茜在访谈中其实能看到演员本人对角色的理解,是精确的——
邓婵玉从未迷失自己。西岐的家再温暖,也是别人的。她的刀可以为他们而战,但她的根始终扎在血脉之中
在传统神话叙事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困在「红颜祸水」或「巾帼英雄」的极端标签中,而邓婵玉的「回家」提供了一种更复杂的可能性。她没有因道义而否定出身,没有因感动而抹杀自我,更没有因孤独而渴求归属。她的选择让观众看到:独立并非与全世界对抗,而是能在混沌中守住内心的秩序
正如那尔那茜所理解的,邓婵玉的「回家」是女将的身份,与自我认同间的平衡——我们不必撕掉「女儿」「战士」「领袖」的标签,却也不必被这些标签定义。真正的独立,是带着所有身份烙印,依然清晰听见自己的声音。她的归宿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某处,而是对自我价值的确认
听着西岐少主的吟唱,却说「我回家了」,是的,邓婵玉比谁都更明白她认同的是什么,却也始终都清晰地记得,她是从何处走来、根在哪里
她的「回家」没有鲜花铺路,没有众人目送,甚至没有明确的坐标,但这恰恰成为角色最动人的力量——在封神世界的滔天战火与权谋漩涡中,一个女性以冷冽的刀锋与温热的心跳,完成了对自我的忠诚。或许,这正是那句「我回家了」的深意:真正的归宿,从来不在他处,而在我们始终如一的清醒与坚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