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张学良101岁去世,病重弥留之际,他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实话:“其实当年被扣留的时候保我不死的并非宋女士,而是另外一个女人。”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到了南京后,张学良即被扣留、判刑,处境可谓是危险至极。
在这极为关键的时刻,有一位女性站了出来,四处奔走,用尽各种方法来保全张学良的性命,这位女性并非是与张学良私交甚密的宋美龄,而是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于凤至女士。
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于凤至女士为了保全张学良的性命,不仅多次来到宋美龄和蒋介石的面前,为张学良求情。
而在求情的过程中,于凤至有时不得不拿出中原大战的一些内幕,以及一些有关蒋氏家族的丑闻作为筹码,来与蒋介石进行交涉,蒋介石这边为了不这些事情公之于众,便对张学良放下杀念,向于凤至承诺不会杀他的丈夫张学良。
就这样,于凤至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保全住了丈夫的性命,令包括张学良在内的身边人对其佩服不已。
于凤至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南崴子乡一个富商之家,父亲于文斗是当地经营粮栈的富商,为人做事正派,乐善好施,颇受当地人的好评。
除此之外,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并不守旧,他是一个思想开明之人,他见于凤至从小就喜欢读书,便安排于凤至跟着家里的男孩子一道去私塾读书,学习。
后续有一天,当时还是奉天督军徐世昌手下的张作霖奉命来到郑家屯巡防,清剿胡匪,而在郑家屯经营粮栈的文斗家对于张作霖和巡防营的到来十分欢迎,不仅将张作霖的指挥部设在自己的粮栈院子里,还时不时宴请张作霖来到家中做客,久而久之,张作霖和于文斗结成了好友的关系。
与此同时,张作霖来到于家做客时,都会看到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于凤至则是每次都会很有礼貌的向张作霖问好,打招呼,这就让张作霖萌生了想要与于文斗结成儿女亲家的想法。
为此,张作霖便在一次做客时,提出了这个想法,于文斗这边则显得有点犹豫,并没有当即答应下来,张作霖便询问他是否有什么顾虑和难言之隐,于文斗则将自己的担忧说给了张作霖听。
于文斗这边是愿意将自己的宝贝女儿于凤至嫁给张作霖的大儿子张学良的,但想到张学良将来纳妾,自己的女儿很有可能会受委屈,因此便有点顾虑了。
张作霖这边在获悉好友的担忧后,为了打消于文斗的顾虑和担忧,便拍了胸脯,作出了承诺,表示他的大儿子张学良娶了于凤至,今后是不会纳妾的。
于文斗见张作霖给自己拍了胸脯,作出了保证,便答应了这门婚事,就这样,当时只有12岁的于凤至便与10岁的张学良在两方家长的说媒之下,定了婚约。
1915年,18岁的于凤至与16岁的张学良在双方父母的见证和祝福下,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二人相敬如宾,过的是其乐融融,作为妻子的于凤至还在婚后不久先后为张学良生下一女三男。
于凤至为人贤惠,善良,她将帅府内的许多事务都料理的非常好,还经常代表张学良去参加奉天省的体育运动大会。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遇袭身亡,作为儿媳的于凤至则是与张作霖的姨太太们秘不发丧,稳定住了局面,使得张学良顺利继承了张作霖的帅位
张学良继任为东三省的保安总司令后,但凡有无法抉择的事情,他都会与于凤至进行商量,听取她的意见,这就使得二人之间的夫妻关系越发的紧密。
但是好景不长,赵四小姐的出现,使得于凤至与张学良之间的夫妻关系曾一度紧张,但于凤至在经过一番心里斗争后,选择接受赵四小姐,让赵四小姐以秘书的身份陪在张学良的身边。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整个东北三省,张学良在全国的舆论之下,请辞陆海空军副司令职。国民政府照准,改任他为北平绥靖公署主任。
1935年,张学良出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在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下,在第二年的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为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
后续,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则在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其软禁了起来,而当时身处国外治病的于凤至获悉这个消息后,十分担忧张学良的安危,当即回国,一方面求见蒋介石和宋美龄,为张学良求情,一方面则是设法开解张学良,让他不要有心理包袱,令其重新振作了起来,就这样,在于凤至的多番交涉之下,使得蒋介石放下杀念,保全住了张学良的性命。
为此,张学良对结发妻子于凤至始终感恩于心,他曾写下七言绝句: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来抒发自己对结发妻子于凤至的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