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1月12日,孔林遭受了“灭顶之灾,孔子墓直接挖掘,可真当人们挖开后,却发现墓里除了黄土还是黄土,什么值钱的也没有。 孔子在年少时,由于家境贫困,不得不从事多种差事以谋生。《孟子·万章下》记载了孔子曾经担任过“委吏”和“乘田”的职务。孔子曾说:“会计当而已矣”,表示他在这些职务上工作时,尽职尽责。《孟子正义》对“委吏”作了说明,指出“委吏”是负责管理仓库账目的官员,“乘田”则是负责管理牧场的小官。 在这些职位上,孔子无论是管理账目还是牧场牲畜,都做得非常出色。他特别注重精确的账目管理,确保一切清晰明了。所谓“会计当”,意味着无论是零星账目,还是年终总结,孔子都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确保没有任何差错。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为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说孔子年少时便十分重视礼仪。有一年秋天,天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风呼啸,树叶飘落满地。这时年少的孔子正在窗下专心读书,虽然天气寒冷,衣衫单薄,他仍不时地搓着手保持温暖。看到这一幕,母亲心疼地劝道:“孩子,歇一会儿吧!”孔子答应着站了起来,拿起桌旁的俎豆——一种祭祀用的器具,悄悄地走出屋门。 母亲见状连忙提醒:“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为什么不进去休息呢?”孔子神情庄重地答道:“不是的,母亲,我是出去祭祀神灵,行大礼呢!”母亲有些困惑地问:“你为何要行大礼呢?”孔子回答道:“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了就不知道怎么做人。”听完这番话,母亲惊讶得无言以对。 1966年11月12日,一个注定被历史记住的日子。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孔林古老的石碑上时,一队人马已经来到了园林门前。看守人员站在一旁,只能沉默地看着这些人携带着工具走进园内。这一天,这个存在了数百年的陵墓园迎来了它最黑暗的时刻。 挖掘队伍在确定了孔子墓的位置后,立即开始了行动。铁锹铲起的每一抔土都仿佛在割裂着这片圣地的宁静。整个挖掘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参与者们似乎急于寻找些什么。在场的目击者后来回忆,当时的场景让人难以置信,这样的行为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 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人们的期待逐渐变成了困惑。按照历史记载,作为地位显赫的思想家,孔子的陪葬品应该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当墓穴被完全打开后,出现在所有人面前的却只有零散的黄土。没有典籍,没有青铜器,没有任何值钱的陪葬品, 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引发了许多猜测。有人认为可能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墓中的物品已经被前人取走;也有人推测,也许是孔子生前的俭朴作风,决定了其身后事的简单。但无论如何,这个发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为我们了解先秦时期的丧葬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然而,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真正令人痛心的不是墓中没有发现珍贵文物,而是这次强行挖掘对整个孔林造成的破坏。那些无法修复的损伤,那些被打破的庄严,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个伤痕。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各家思想纷争不断,但在生活观念上几乎都强调节俭。老子曾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节俭自持是实现富裕与安康的基础之一。孔子虽然讲究礼仪,但他同样强调节俭为本,认为“礼,与其奢也,宁俭。” 公元前501年,孔子在五十一岁时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在这一年里,孔子的表现相当出色,因此他被提升为负责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后,孔子又转任司寇,负责司法事务。通过这些职务,孔子最终实现了他参与政治的抱负。五十六岁时,孔子再次被任命为大司寇,并代理相国职务。 虽然孔子在国政中参与的时间不长,仅仅三个月,但这段时间足以让鲁国的风俗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孔子的影响力让齐景公感到威胁,于是他设计了一场计策。他选择了八十名美貌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学习舞蹈,再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送给鲁定公,希望通过享乐来削弱鲁定公的政治意志。果然,这一计策奏效,鲁定公沉溺于歌舞和奢华的生活,渐渐不再关心政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鲁国的局势如此堕落,便向孔子提议:“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离开这里了?”孔子回答道:“鲁国现在正准备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将典礼后的烤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还能留下。”然而,鲁定公违背了常规,没有将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决定离开鲁国,前往卫国。 孔子在68岁时返回鲁国,开始了整理图书和典籍的工作。到了晚年,他的主要精力便集中在了文献的校勘与整理上。孔子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图书整理者,他对《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进行了整理,同时还对鲁国史官编纂的《春秋》进行了删修,形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整理文献的过程中,孔子创新性地创立了揭示文献内容的“为之作序”和“言其作意”方法,这种目录学的技巧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范式。
1966年11月12日,孔林遭受了“灭顶之灾,孔子墓直接挖掘,可真当人们挖开后,
运赛过去
2025-02-21 19:35:07
0
阅读:114
滟滟
儒教没给国家带来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