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陈树湘腹部重伤,晕死过去,敌人用担架抬着他,急忙往后方赶:“快,领赏钱去。”谁料,他睁开眼,颤抖伸手扯开纱布,钻进肚里,咬牙抠出1大截肠子。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此时的红军处境格外艰难,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还要穿越茫茫草地和雪山,随时都有被敌人围歼的危险。 就在红军主力部队快要突破敌人封锁线之际,身后突然杀出一大批国民党军,企图趁红军虚弱之时将其一举歼灭。危急关头,陈树湘师长毅然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率领红三十四师断后,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为主力部队突围赢得宝贵时间。 陈树湘是红三十四师的领导者,也是红军中十分出色的将领。他曾率部多次击溃国民党重兵的围攻,屡建奇功。此次率部断后,陈树湘深知肩负着何等重大的责任,红三十四师的将士们同样明白,他们就是主力部队突围的最后一道屏障。 三十四师的战士们在陈树湘的带领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他们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浴血奋战,前赴后继,誓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激战中,陈树湘身先士卒,指挥若定,鼓舞着战士们不畏牺牲,英勇杀敌。 就在陈树湘指挥战斗的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不偏不倚,击中了他的腹部。剧烈的疼痛袭遍全身,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但陈树湘强忍伤痛,咬紧牙关,没有停止战斗。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因失血过多,晕倒在了战场上。 这场战斗,红三十四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三千多名指战员血洒沙场,只有区区三十人突围成功。然而,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主力部队的成功突围,谱写了长征途中最壮烈的篇章之一。 陈树湘师长在战斗中负伤昏迷被敌人抓获,敌人原本想留下这名重要的红军首领,好向上级邀功请赏。他们用担架把陈师长抬走,准备往后方撤退。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担架上的陈树湘突然睁开了眼睛。 敌人见状大喜,以为可以就此俘虏陈师长,便对他威逼利诱,劝他投降。可陈树湘宁死不屈,坚贞不移。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陈树湘的回答掷地有声:"人在世间走一遭,不过是为着理想和信仰而活。共产党人的理想,就是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敌人见陈师长如此硬骨头,知道再也无法将他争取过来,便决定先押送到后方,再做打算。一路上,敌人对陈师长戒备森严,生怕他逃脱或寻短见。谁知就在敌人稍有松懈之际,陈树湘突然伸手,颤抖着扯开了腹部的纱布,手竟生生钻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见陈树湘猛地咬紧牙关,在剧痛中硬是从腹腔里抠出了一大截肠子。鲜血汩汩而出,陈师长就这样舍身取义,将生的希望完全断绝,以此来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 陈树湘的这一壮举,彻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敌人也被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折服,甚至对他肃然起敬。29岁的陈树湘,就这样在砥砺前行的长征路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是陈树湘的铮铮誓言,更是他用生命诠释的崇高品格。他宁可忍受断肠之痛,也不愿向敌人低头;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革命者的气节。这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向敌人展示了革命者不可战胜的心理防线。 陈树湘用自己的生命,生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者的理想信念,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他们在困境中发奋图强,在磨难中砥砺前行,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即使面对死亡,也在所不辞。这种崇高的精神,无愧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赞誉。 陈树湘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后人心中。在他的感召下,无数革命者前赴后继,继承遗志,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1934年,陈树湘腹部重伤,晕死过去,敌人用担架抬着他,急忙往后方赶:“快,领赏
熹然说历史
2025-02-20 22:12:0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