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冯小刚和张国立竟然突发奇想提议继续使用繁体字代替简体字,没想到此话一出就遭到了耿直的易中天反问:“亂竈龜鬱会写吗?连简体字都没研究透彻,还指望写繁体字,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民国时期,鲁迅、瞿秋白、钱玄同等大佬们就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但这一想法太过激进,最后也没能实现。倒是蒋介石政府制定了一套《第一批简体字表》,不过因为战乱等原因,也没有推广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字改革。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正式公布,选定了515个简化字和54个简化偏旁。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扫除文盲,让更多人能读书识字。 后来的1964年和1986年,国务院又先后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和《简化字重新修订方案》,将简化字的数量扩大到2235个。同时还推出了一些偏旁和结构的简化规则,使汉字书写更加简便。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简化字已经成为现代汉语的主流用字。 据统计,简化字占现代汉语常用字的97%,大大降低了识字和书写的难度。这项举措让更多的老百姓学会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的小学生们,学起简体字来可比他们爷爷奶奶当年轻松多了。 不过近些年来,却有人开始怀念繁体字了。他们认为,繁体字虽然复杂,但是却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些明星大腕儿,像冯小刚、张国立就站出来号召恢复繁体字。这可不得了,一下子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大讨论。 话说2015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和张国立在小组讨论会上提出,要在中小学恢复繁体字教育。他们俩都是文艺界的大咖,提出的建议自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冯小刚说简体字推行这么多年,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并没有明显提升。他认为,汉字承载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精华,尤其是繁体字,更能体现汉字的艺术美感。要是连繁体字都不会写了,传统文化还怎么传承呢? 张国立呢,也深有同感。他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连多少个汉字都未必认全,更别提欣赏汉字的独特魅力了。如果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接触繁体字,对他们理解优秀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两位大腕的提议一出,立马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支持,觉得这是在弘扬民族文化。学习繁体字固然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嘛。 但同时,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人就指出,现在不少年轻人连3500个常用简化字都掌握不好,再学繁体字,无异于拔苗助长。更有学者直言,全面恢复繁体字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开历史倒车。 反对者认为,文字是人类传播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形式应该适应时代的变迁。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写着繁体字作诗填词,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但放到今天,大部分人哪有那闲工夫去琢磨每个字的笔画啊。 再说了,语言文字最重要的功能是啥?是记录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用繁体字能做到,用简化字就不能了?古代的典籍文献,翻译成简体字就失去价值了?这些论调站得住脚吗? 争论一直在网上沸沸扬扬,各种观点你来我往。大伙儿翘首以盼,看看文化部和教育部对这事儿会是啥态度。如果国家真要推行恢复繁体字,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就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著名学者易中天出来发话了。这位易大师可不是吃素的,他可是咱们国家知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主讲的《百家讲坛》可谓是家喻户晓。 易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恢复繁体字不可行。他举了个例子,就说"亂竈龜鬱"这四个字吧,估计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它们的繁体字,但是简化成"乱灶龟郁",大伙儿一看就明白了。 易中天说,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它不是追求复杂和晦涩的。文字的根本目的是传播知识、沟通思想,让人们能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简化字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个规律。 易大师讲,自己从小喜欢历史,上中学的时候就能写一手好文章。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在武大读博士,专攻中国古代史。说起古文典籍,那可真是没在怕的。 但是呢,易大师深知做学问不能故步自封。他常说,再博大精深的知识,如果老百姓听不懂、记不住,那还有啥用?所以啊,他在《百家讲坛》上讲历史,总是深入浅出,语言幽默生动,特别受欢迎。 易中天坦言,学术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民服务。咱们国家的文字政策,从来都是从国计民生的大局出发,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易大师一席话,道出了文字改革的初心。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决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如果搞什么复古倒退,不仅会给大众的学习生活带来不便,还会阻碍中华文明的传播。 最后,易大师幽默地说,与其搞什么恢复繁体字,不如多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成就未来。咱们要致力于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最深奥的道理,让智慧点亮人生。 易中天的观点一出,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大家纷纷表示,文字只有回归大众、服务大众,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只有与时俱进、革故鼎新,中华文明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
记录者当年,董卿进入央视后,爱上了当时的“央视一哥”程前,两人在搞同
【5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