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久了,只用附子理中丸就没用了,必须加木香行气,茯苓祛湿! 中医讲究“寒者热之”,阳虚的人身体里寒气重,按道理用热药补阳准没错,因此,很多人就盯上了附子理中丸,这药补阳散寒确实有一手,刚开始阳虚的时候吃,效果还挺不错。但你知道吗?要是阳虚时间久了,光吃它可就不灵了! 刚开始阳虚的时候,身体里就是寒多带点湿,附子理中丸还能派上大用场。它一边补阳散寒,把身体里的寒气给驱散;一边还能蒸化水湿,让湿气有地儿去。但要是阳虚的时间长了,这湿气就越来越重。 那为啥这时候附子理中丸就不管用了呢?您看啊,附子理中丸里的药大多是补阳补气的,光补不泻。这时候身体里湿气一大堆,那些热药碰到这么多湿邪,不但难以蒸发过多的水湿,反而会和湿邪搅和在一起,变成湿热,从而使身体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 之前有个患者找到我,我一看他的舌头,冷白冷白的,舌面水滑,舌边鼓胀。这就是典型的阳虚时间久了,不仅有寒湿,都开始轻度化热了,连肝脏都受到影响。 中医里讲“肾水寒则肝木郁”,肾阳不足,时间久了肝气也舒展不开,人就容易变得抑郁,胸口还老是闷得慌。所以,他之前自己吃附子理中丸补阳,结果不仅没好,还上火了,嘴里长满了 口腔溃疡 。 因此,像他这种情况,补阳没错,但得讲究方法。得在附子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点别的药。如木香来行气,气顺了,身体的运行才畅快;再加上茯苓化湿,把湿气都给“赶”出去。 除了这两味药,还可以搭配陈皮、厚朴来增强行气化湿的效果,川芎理气活血,让身体的气血也能顺畅运行。这么一搭配,阳气能补进去,湿气也能排出来,身体才有足够的空间让阳气发挥作用。
8万块换5cm值不值
【2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