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为何是“曲艺之乡”?或者被称为曲艺之乡,是好事,坏事? 有句俚语广为人知:“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说的就是天津人嘴皮子厉害,这个地方的人天生能说爱说,有语言天赋,这种能力的形成并得到认可,和天津的历史、地理有关。 天津自古乃“天子渡津之地”,京杭大运河进入京城的最后一站,地理位置重要,需要屯兵拱卫。 这个地方,原是荒滩盐碱地。官兵此屯守后,带来随军家属,开始自力更生,日渐形成码头文化,天津没有本地人,她是个移民城市,山河四省、江西江苏、东三省的多汇聚于此,谋生创业。 在这个地方被抢以后,坐上船,易跑难捉,所以官兵们在九河末梢儿的天津卫,需重兵屯守,而兵源一般来自四面八方,这样,天津自然成了八方杂处、鱼龙混杂之地,也带来了各个地方的曲种、方言、饮食和文化。 各地移民到天津后,为了皇上,各司其职,修城墙、做大船、挖运河等,需要出多少劳务,就得顶上去,卖力干活,类似于现在的北漂儿一样,就是专业打工,平时种地的这种流民。 流民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天生的不愿墨守成规,因为他们已经获得了不守规矩的收益,养成了路径依赖。 这倒不是说流民是穷人、天生就坏,而是她们的四处闯荡的谋生经历,失去了“真善美”的东西,需要为一日三餐打拼、绞尽脑汁,需要能说会道、巧言善辩。 死的能给说活了,那是本事,是乱世谋生之道。 解放前,天津卫码头弱肉强食,谁能施恶,谁就生存的好。不能施恶,你就会被别人欺负。 因为是南北码头,物流人流通达三江,各处移民遍布码头,天津开始出现南腔北调,围绕航运,百业兴盛,唱戏曲、唱莲花落、唱太平歌词、说大鼓的、说相声的,汇集一起,渐渐便成了江湖艺人争奇斗艳、扬名立万的所在。 天津被称为“曲艺之乡”,主要有四方面表现:一是曲种多(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相声、评书、单弦等),二是演出场所多(园子、茶馆等),三是造就了一批曲艺演员(刘宝全、骆玉笙、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高英培、李伯祥、苏文茂等),四是有热爱曲艺的观众。 现在说起天津曲艺,通常会想到相声,其实在旧社会,说相声作为谋生手段,是下九流的行业,比戏子还差,戏子还能登台进园子、进茶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粉丝。 说相声的只能撂地为业,靠一些黄段子和伦理梗拉住来来往往的观众,赚点饭钱;要么就是跑码头、跑到大船上,给人说几段,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还要受到地痞流氓的盘剥、欺凌。 解放前,称呼一个地方为曲艺之乡,其实是有些滑稽的,有些自黑的感觉,都是底层百姓,靠着码头、靠着各种曲艺,辛酸谋生,不算什么好事。 解放后,天津被列为直辖市,文艺宣传事业迈入大道,曲艺发展迅猛,从业人员地位凸显,百花齐放,才有了相声的春天,也为全国各地文化市场输送了大量人才,相声圈的发展,也搭上了顺风车。 天津是相声的起源地,对相声的发展功不可没,前有老一辈的马氏父子、常家兄弟,侯氏父子,后有天津子弟郭德纲,为相声的起死回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这两年,看相声的发展, 又有点重回过去互相诋毁、黑化的老传统,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郭德纲看起来格局颇大,有将军赶路,不追赶小兔的心胸,这样就对了,虽然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但有时,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因为时代变了。
天津为何是“曲艺之乡”?或者被称为曲艺之乡,是好事,坏事? 有句俚语广为人知:
草根闲聊生活
2025-02-19 08:23: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