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时候,毛主席曾到南泥湾视察生产工作。旅长王震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然而等吃过饭后,毛主席却悄悄的把桌上的鸡骨头全塞进了口袋里。在被发现后,他仅说了一句话就让所有人感动不已。 (资料来源:毛泽东杜绝浪费的故事——党建网) 你有没有想过,一顿饭,能有多大的能量? 一顿饭,可以填饱肚子,可以慰藉心灵,甚至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1943年秋,在陕北的南泥湾,就发生过这样一件关于“饭”的故事,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预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故事的背景,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严峻考验。 日寇的铁蹄肆虐中华大地,国民党的封锁更是雪上加霜。 边区人民的生活,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 缺衣少粮,生存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支持抗战了。 中央的决策者们,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而南泥湾,这片曾经的荒山野岭,则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成为这场运动的试点和样板。 南泥湾,之前被叫做“烂泥湾”,可不是浪得虚名。 这里土地贫瘠,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迹罕至。 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来到这里,面对的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是对生存极限的挑战。 没有房子住? 自己动手挖窑洞、搭草棚。 没有粮食吃? 翻山越岭去背粮,野菜野果来充饥。 没有工具用? 就地取材自己造。 这哪里是一支军队,简直就是一群拓荒者! 他们用“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宣示着自己不畏艰难的决心。 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在南泥湾洒下了无数汗水。 左齐,这位在抗日战场上失去左臂的政委,放下枪杆拿起勺子,为战士们做饭烧水,他的身影,是对“身残志坚”最好的诠释。 白银雪,这位在开荒比赛中一举夺魁的连长,用自己的行动,鼓舞着身边的战友。 三年时间,十万亩荒地被开垦出来,曾经的荒山变成了良田,曾经的野兽被牛羊取代,南泥湾,真的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愚公移山”的壮举。 1943年的秋天,毛泽东主席来到了南泥湾。 他看到了丰收的景象,也看到了战士们脸上的笑容。 他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王震向主席汇报了部队的生产生活情况:从最初的野菜糊糊,到如今的一斤半粮一斤半菜,甚至还能吃上肉,这变化,让主席感到欣慰。 主席也了解到,部队的目标是“不要政府一分钱、一寸布、一粒米”,要完全自给自足,这更让他看到了希望。 视察期间,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成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王震为主席准备了一顿饭,其中有一道烧鸡。 主席吃过饭后,却把剩下的鸡骨头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这个举动,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 主席解释说,这些鸡骨头还能熬汤,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一点都不能浪费。 一个简单的举动,却体现了主席的勤俭节约,更体现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 主席还把剩下的烧鸡带了回去,这更让战士们感受到了主席的关怀。 “口袋烧鸡”,只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一个缩影。 它背后,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勤俭节约”的南泥湾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仅属于那个年代,更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再需要为温饱发愁。 但是,南泥湾精神并没有过时。 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需要“自力更生”,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艰苦创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在面对各种挑战的时候,我们需要“团结奋斗”,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南泥湾精神,就像一颗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在挑战面前勇往直前。 从“烂泥湾”到“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的变化,是南泥湾精神的胜利,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让我们传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943年的时候,毛主席曾到南泥湾视察生产工作。旅长王震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
笔杆子说
2025-02-17 21:02:26
0
阅读: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