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关麟征想吞并54军,派张耀明去当军长。54军官兵群情激愤,扬言:“张耀明只要敢来上任,第二天就让他横尸军部。”
张耀明和关麟征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既是陕西老乡,又是黄埔一期的同学,还是死党。关麟征当25师师长时,张耀明是旅长。
1933年,25师参加了长城抗战,战后,关麟征、张耀明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一无所得的副师长杜聿明,见实在待不下去,主动脱离了25师。
关麟征升任52军军长后,张耀明顺势接任25师师长,该军的另一个师长为郑洞国(第2师)。及至关麟征因台儿庄之战反击有功,升任军团长后,在52军军长由谁接任一事上,和郑洞国闹得很不愉快。
最后的结果,是郑洞国出局,脱离52军,去投奔编练第五军的杜聿明,张耀明如愿接任52军军长。
可以看出,关麟征为了让“好兄弟”张耀明当上师长、军长,不惜先后和杜聿明、郑洞国闹掰。
1943年,驻军滇南的54军军长黄维,因“军粮事件”惹怒了何应钦被调离。54军是“土木系”的主力部队,当时隶属于关麟征任总司令的第九集团军。
关麟征和陈诚结怨多年,但因两人地位之间的地位差距,想报复也没机会,这次见有何应钦撑腰,当即让张耀明以集团军副总司令的身份,去54军代理军长职权,准备趁机吞并。
张耀明认为不妥,劝说:“雨东,54军可是陈诚的心头肉,他能轻易放手?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
关麟征自信满满地说:“怕什么,我是集团军总司令,你只管去,到时候有我给你撑腰。”
张耀明仍有顾虑,说:“可是54军的团以上军官,都是陈诚挑选的,我贸然去接管,他们要是拒不配合,甚至发生哗变,那可就麻烦了。”
关麟征皱了皱眉头,思索片刻后说:“我从总部给你派一个营充当卫队,量他们也不敢把你怎么样。”
当得知张耀明即将来代理军长的消息后,整个54军瞬间炸开了锅,副军长傅正模召集师、团长开会商议对策。
傅正模气愤的说:“这关麟征简直是欺人太甚,趁黄维军长被调走,就想吞并 54 军,绝不能让他得逞。”
一个团长高声说:“没错!张耀明要是敢来,我们就跟他拼了,这是陈长官带出来的部队,轮不到他们来撒野!”
傅正模说:“先别冲动,硬拼不是办法,我们得想个周全的对策。不如先派人去联系陈长官,听听他的指示。”
众人纷纷表示赞同,拟写了一封电报,发给了陈诚。
陈诚看了电报后,勃然大怒,回电傅正模,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张耀明插手54军的事务,必要时可采取任何手段。
见陈诚态度强硬,傅正模等人踏实了,他们放出话去,说如果张耀明来上任,保准让他第二天血溅军部,有来无回。
张耀明一看54军这帮骄兵悍将来真的,不敢去上任。傅正模此时,有了趁机接任军长的心思,他联络54军的几十个军官,写了一封联名信,寄给了重庆的老蒋,状告关麟征和张耀明。
这封联名信,事前并未征得陈诚的同意,导致事态扩大化。老蒋一怒之下,责问陈诚是如何管理手下的。
老蒋发完火后,下令将傅正模调离54军,派去印度兰姆伽训练营地进修,挂名“军政部”中将部员。
陈诚恼恨傅正模的自作主张,并未出面斡旋。此后的傅正模,因失去陈诚的信任,发展一般。
处理了傅正模,老蒋也不打算让关麟征如愿,一纸调令,将张耀明调去第一战区,接替赵寿山,担任38军军长。38军是杂牌军,张耀明之前可是当过52军的军长,这番调动,“贬斥”的意味很明显。
之后,老蒋在陈诚的建议下,将54军划给了霍揆彰的二十集团军,将十八军军长方天调来当军长。
一番操作下来,关麟征完全失去了对54军的控制,更是和老搭档张耀明分开,可谓是败得一塌糊涂。
抗战胜利后,老蒋改组军事机构,陈诚成为大权独揽的“参谋总长”,关麟征被打发去“中央军校”(原黄埔军校)任校长,彻底失去了军权。
张耀明到第一战区后,因和汤恩伯的关系处得不错,在汤恩伯出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时,被推荐担任南京卫戍总司令,相比之下,反而比关麟征的处境好上一些。
1949年9月,关麟征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但他已心灰意冷,不久后就向老蒋请辞。
老蒋以为是关麟征嫌弃“陆军总司令”没有实权,便说:“总司令可暂时兼着,军校的事情尚需你亲力亲为。”
关麟征说:“军校校长一职,学生也深感无力担任,张耀明是个不错的人选。”
老蒋叹气说:“既然你如此推荐,那便再商议商议吧。”
一个月后,关麟征带着家人去了香港,军校校长由张耀明接任。
1975年4月,老蒋病死,关麟征带着夫人乘飞机去台北吊唁。关麟征一下飞机,就见黄杰等上百黄埔校友在机场提前迎候,众人见面后,唏嘘不已。
吊唁结束后,蒋经国向关麟征发出邀请,希望他能留在台湾,并承诺提供住房、专车,关麟征说:“多谢好意,我在香港这些年,生活已然安定下来,也跟不上时代了,什么都干不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离开台湾之前,关麟征去祭奠了老友张耀明,在张耀明的墓碑前,他良久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