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他和妻子买了200多面国旗,在孤岛苦守,那里没有水电,只有毒蛇蛤蟆,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15 22:37:37

1986年,他和妻子买了200多面国旗,在孤岛苦守,那里没有水电,只有毒蛇蛤蟆,32年后他去世,临死前他说:“祖国需要我!” 1986年的盛夏,年仅26岁的王继才响应组织号召,来到了开山岛,成为一名守岛民兵。而这个他将终生守护的小岛,位于黄海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岛上除了几排60年代建的旧房,几乎一无所有,没有淡水,没有电力,荒凉一片。更让王继才震惊的是,岛上竟然毒蛇出没,老鼆成群,俨然一个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 自1986年王继才和王仕花成为开山岛的守岛人以来,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岛上没有淡水、没有电力、没有植被,夏季烈日炙烤,冬季寒风刺骨。夫妻俩日复一日地完成着升国旗、巡岛、维护航标、记录日志等任务,他们为祖国守卫着这片神圣的海域。即便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王继才和妻子从未放弃过这份责任。每天早晨,夫妻俩都会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这不仅仅是一项仪式,更是他们心中无言的誓言:无论何时,国旗在,阵地就在。 王继才曾多次在恶劣天气中不顾个人安危,升旗和降旗成为他对国家忠诚的象征。曾有一次,开山岛遭遇了12级台风,王继才为了保护国旗,冒着风雨攀爬至岛顶,将国旗抱在怀中。这一举动虽然使他摔伤了两根肋骨,但他依然坚信:“旗帜就是阵地,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样的坚守,正是王继才夫妇32年守岛生涯的真实写照。 在这片荒岛上,夫妻俩不仅要抵御外界的自然灾害,还要应对生活中常见的困难。岛上的淡水和食物全靠渔民从外界带来,有时候,因天气原因渔船无法出海,他们会面临断粮断水的困境。即便如此,王继才夫妇从未放弃过彼此的支持与帮助,他们始终相信,“人能活下来,树肯定也能。”因此,在岛上的每一块石地上,他们种下了树苗,种上了花草,逐渐让这片贫瘠的土地焕发了生机。王继才的坚持和妻子不懈的努力,使得岛上逐渐有了百余棵树木,也收获了蔬菜和水果。 王继才和王仕花的坚守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和家庭,更是为了保卫祖国的海域。1987年,当王仕花即将临产时,突如其来的台风让她无法下岛。王继才顶着风雨,凭借着步话机在远程指导下帮助妻子顺利接生。孩子取名“志国”,寓意着希望他心中永远牢记祖国。这件事深深印证了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对祖国的忠诚与责任感。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让这对夫妻动摇,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加坚定的信念。尽管面对年复一年的孤独,王继才依旧没有放弃守岛的责任。无论是保护渔民的生命,还是改善岛上环境,他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体现着他们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一次冬季,渔民黄晓国的渔船发生火灾,王继才冒着严寒扑灭火源,帮助渔民渡过难关,这份义务和责任感令他和妻子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王继才夫妇在开山岛上的平凡坚守,渐渐为外界所知。但光环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和考验。32年间,他们饱经风吹日晒,岛上的缺水缺电、风餐露宿,都已成了家常便饭。更多时候,他们还要直面人性的贪欲和诱惑。 在王继才守岛的第10个年头,一场空前强大的台风突袭而至。狂风骤雨中,一艘渔船被卷入了离岛不远的海域。暴风雨肆虐,巨浪滔天,渔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千钧一发之际,王继才跳上了他的小船,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经过一番殊死搏斗,他终于靠近了遇险渔船,成功解救了船上的渔民。自己虽然也遍体鳞伤,但想到救了几条人命,王继才就感到一切都值了。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海疆,王继才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埋头自学。经过刻苦努力,他竟然考取了船舶驾驶证,学会了机械维修,掌握了医疗急救。一个个证书,一项项技能,无不闪耀着王继才的智慧和汗水。小学文化程度的王继才,用上进的心态和不懈的追求,活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全能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继才夫妇以顽强的意志抵御着孤独。岛上没有基站信号,与家人相隔万水千山;恶劣天气导致的风湿病,更是折磨得他们痛不欲生。但守岛,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每天清晨,伴着第一缕朝霞,王继才都会准时升起国旗。32年间,他们一共升起了200多面国旗。那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见证了王继才夫妇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对普通人而言,这漫长的32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青丝成白发,意味着父母不能尽孝,意味着儿女不能团聚,意味着个人理想和家庭幸福的无数次让步和牺牲。常人或许难以承受,但王继才夫妇却慨然前行。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一座孤岛。 而今,王继才虽英年早逝,但其守岛精神,其坚守家国的赤子之心,必将永远为后人传颂。一个个新的守岛者,正踏着先辈的足迹,在孤岛上续写着新的传奇。 2019年,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被评为"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成为新时代爱国奉献的典范。他们用平凡铸就伟大,用朴实诠释忠诚,用生命守护着共和国的一砖一瓦。那一声"祖国在我心中,国旗在我手中"的誓言,早已镌刻在亿万国人的心中,化作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0 阅读:42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