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名韩国女老板走进车间,威胁120多名中国员工:"全都跪下,不跪开除!"众人犹豫半晌后,车间跪倒一片。 1995年3月7日,珠海一家韩资电子企业的车间里充斥着疲惫的气息。工人们刚刚经历了连续5天4夜的高强度加班,为了完成一批紧急订单。 这个工厂是当时珠海最大的外资企业之一,有着120多名员工,主要生产电子零件。生产线上的工人每天要重复相同的动作超过十个小时,工作节奏快且强度大。 下午3点,工人们正在享受着短暂的10分钟工休时间。有些人靠在工位上打盹,有些人低头闭目养神,车间里难得出现了片刻的宁静。 这时,韩国女老板金珍仙突然带着翻译走进车间视察。她看到工人们无精打采的样子,立刻怒火中烧。 金珍仙大步走到一名女工面前,用韩语喊道:"给我跪下!"翻译还没来得及翻译,她就双手按住女工的肩膀,用脚踢对方的腿弯,强迫其跪地。 接着,她又走向第二个、第三个工人,用同样的方式逼迫他们下跪。其他工人看到这一幕,纷纷跪倒在地,整个车间鸦雀无声。 在这个令人窒息的场景中,只有一个人依然站立。他就是24岁的孙天帅,工厂刚刚提拔的车间主管。 孙天帅来自河南南阳的一个农民家庭,1993年高考落榜后南下打工。他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中文凭的优势,在这家工厂从最基层的流水线工人做起。 短短两年时间,他先后做过装配工、清洗工、质检工,每一个岗位都表现出色。工厂的韩方管理层很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在一个月前将他提拔为车间主管。 此时的孙天帅,月薪已经达到两千多元,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收入。要知道,他老家河南的人均工资才三百多元。 面对金珍仙的怒目而视,孙天帅依然挺直腰板。金珍仙走到他面前,用韩语连续喊了几声"跪下"。 翻译将老板的话转达后,孙天帅沉声回答:"我不跪,我是一个有尊严的中国人。"金珍仙听到翻译的话后,立即下达了开除令。 孙天帅将手中的工作记录本重重摔在地上,环视跪在地上的同事们。他的声音在寂静的车间里格外清晰:"你们为什么要跪?我们是中国人!" 离开工厂后的孙天帅直接前往珠海市劳动局。他详细地向劳动局工作人员描述了工厂的情况,包括强迫工人下跪和严苛的处罚制度。 劳动局立即组织人员对这家韩资企业展开调查。调查发现,这家工厂存在诸多违规现象:员工迟到一分钟罚款10元,请假一天扣300元,工作时说话要罚款,甚至挪动椅子都要被处罚。 在调查进行的同时,孙天帅联系了当地多家媒体。《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等报社记者纷纷赶到现场采访报道。 面对持续发酵的舆论压力,金珍仙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她不得不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就强迫员工下跪一事公开道歉。 工厂也对此前不当解雇的员工进行了经济补偿。同时,金珍仙承诺将彻底改革工厂的管理制度,取消不合理的罚款规定。 河南籍诗人王怀让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专门创作了一首诗歌《中国人,不跪的人》。这首诗在当时的报纸上发表后,引起了广泛传播。 在此之后,珠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监管。要求所有外资企业必须建立工会组织,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事件平息后,孙天帅在珠海换了几份工作,但都不太顺利。1996年8月,他决定返回河南老家。 回到河南后,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当地媒体寻找的对象。《河南青年报》得知他目前正在找工作,立即用三分之一的版面为他刊登了一则求职广告。 这则广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百家企业主动联系《河南青年报》,表示愿意聘用这位"不跪的人"。 在众多机会中,郑州大学团委提出了一个特别的建议。他们愿意为孙天帅提供免费就读的机会,让他重返校园深造。 河南漯河的少康集团也表示支持,承诺每月提供400元学费资助。他们还答应在孙天帅毕业后,聘请他到集团工作。 然而,在即将毕业时,一个严重的问题浮出水面。郑大学工处告知他,因为不是通过高考入学,无法获得正式学籍,也就无法拿到毕业证书。 同时,少康集团因为领导层变动,停止了每月的资助,毕业后就业的承诺也成为泡影。2001年,当同学们拿着毕业证离校时,孙天帅只能黯然离开校园。 2004年,他尝试自主创业,开了一家面包店。但由于缺乏经营经验,加上市场竞争激烈,生意一直难以好转。 就在他准备放弃面包店时,看到了《大河报》招聘发行主管的信息。面试时,报社领导认出了他就是当年"不跪的人",当即决定给他这个机会。 在《大河报》工作期间,孙天帅展现出了优秀的管理才能。他将在工厂和大学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 2008年,因为工作表现突出,他被提升为大河发行公司经理。两年后,又被调任为读者服务中心主任,实现了事业上的重要突破。
1995年,一名韩国女老板走进车间,威胁120多名中国员工:"全都跪下,不跪开除
爱吃凉历史
2025-02-15 21:39:0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