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没陈府财产。年仅8岁的陈子善面对圣旨,满怀愤怒地质问皇帝:“我祖父舍命救驾,我父亲战死沙场,为何要抄我陈家?”面对这位年幼侯爷的质问,朱元璋并未动怒,反而冷笑道:“朕未诛九族,你应当感恩才是。”
陈子善自幼便听闻家族的英勇事迹,他的祖父陈德曾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父亲陈镛亦为明朝效命,最终战死疆场。如今,家族突遭厄运,令他无法理解皇帝的决策。究竟是何原因,让朱元璋对曾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陈家痛下杀手?
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为避战乱出家为僧,后因社会动荡,寺庙被毁,他投身郭子兴麾下,从一介布衣成长为叱咤战场的将领。郭子兴对其极为赏识,多次提拔,使朱元璋名声大振。1353年,陈德慕名归附,成为朱元璋帐下猛将。
1363年,鄱阳湖大战打响,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生死。战事胶着之际,陈德为保护朱元璋身中九箭,几近丧命,令朱元璋欠下陈家一份血债。正是这份忠诚,换得朱元璋逃出生天,最终逆转战局,奠定日后称帝的基础。战后,朱元璋封陈德为临江侯,并准许爵位世袭。陈德之子陈镛继承父志,随军征战,最终英勇牺牲,陈子善年幼便承袭侯爵之位。
朱元璋即位后,励精图治,使天下逐步安定。然而,随着统治的巩固,他的猜忌心日益加重,逐步清算开国功臣,担忧他们威胁皇权。尽管曾赐予丹书铁券,但一旦察觉异动,功臣亦难逃厄运。
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彻查涉案人员,发现陈镛曾与胡惟庸有所牵连。胡惟庸身为丞相,怀揣篡位野心,暗中培植势力,清除异己。历史未明确记载陈镛在何种程度上协助胡惟庸,或许是被利用,或许确实卷入谋反。但无论如何,他的名字出现在案卷之中,足以让朱元璋下令抄家。
不同于其他功臣被满门抄斩,朱元璋念及陈家的功劳,仅施以家产充公的惩罚,已属网开一面。然而,对年幼的陈子善而言,家族遭难仍如晴天霹雳,他无法理解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
朱元璋的猜忌并非凭空而生。自幼流离失所的他,童年饱尝人世艰辛,成年后在乱世中历经背叛,深知帝王之位得之不易。他以铁腕肃清功臣,实则是对皇权的自我防卫。即便陈家世代忠诚,依然难逃权力更迭的残酷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