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虽然已经宣布投降,但驻扎在陇海线的日军却没有按照约定撤退,反而加紧了通过东陇海铁路经连云港向日本本土运送物资。此举引发了我军的高度警觉,并且决定采取行动。
虽然日本政府已宣布全面投降,许多中国民众因此欢欣鼓舞,但驻扎在陇海线的日军却显得不愿放下武器。他们不仅拒绝向新四军投降,还在悄悄地进行物资运输,试图维持其在中国的军事存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国共产党发出了严正警告,但日军却全然不予理会,令我军深感愤慨和困惑。
经过调查,我军发现日军在表面上宣布撤退的同时,实际上还留下了一支小规模部队,依旧坚守在陇海线,并暗中通过连云港运输物资。这一行为引起了我军的强烈反应,认为这种做法简直是公然挑衅。尽管中国的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且日军一贯擅长玩弄计谋,我军深知此时不能轻举妄动,但也不忍心眼睁睁看着日军如此肆意行动。
经过商议,我军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潜入日军阵地内侦察。集结好兵力后,我军开始向陇海线进发。然而,刚靠近该区域,就遭遇了日军的猛烈攻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我军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不得不紧急撤退。尽管有所准备,依然损失惨重。这一情况显然是日军早有预谋,我军意识到,如果贸然强攻,只会无谓地付出更大的代价。
此时,我军的指挥官提出了一个新的策略:“若时间一久,日军必然卷土重来。”他分析道,徐州城内储存的粮食不足以支撑日军太长时间,等到他们粮尽时,必然会被迫出城。我军决定立即采取行动,通过切断日军的补给线来迫使他们退守。
很快,日军在这番压力下逐渐支撑不住,陷入了困境。然而,就在我军认为日军会因此放弃时,一封加急电报打破了这一预期。电报显示,日军正在向徐州城增派支援部队。这一情报让我军立即提高了警觉,意识到日军仍在伺机反扑。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增援,我军决定拦截日军的支援列车。这列车是日军最后的救命稻草,若能成功截击,日军的增援就会彻底受阻。然而,这一任务充满挑战,徐州城内不仅有日军的重兵防守,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变数。此时,我军面临的是一场决定性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