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毛主席在延安察觉到了一名秘书的异常举动,立即决定将其调离,令身边的人感到疑惑。这一事件的背后,隐藏着一名国民党特务的巧妙潜伏。
事件发生在毛主席的办公室,当时他正面临着复杂的政治局势,陷入深思。毛主席一向喜欢在思考时抽烟,用以缓解压力。那天,他从口袋里拿出香烟盒,发现里面已经空了。正在此时,他的秘书沈之岳递给他一根香烟,并为他点上。看似平常的动作,实际上暗藏玄机。
毛主席的敏锐观察力使他察觉到了不对劲。虽然秘书帮忙点烟看似正常,但沈之岳的举动引起了毛主席的警觉。沈之岳的抽烟动作与他平常的习惯明显不符,这一细节引起了毛主席的怀疑。通过这一微小的失误,毛主席认定沈之岳可能并非一个普通的秘书,而是潜藏的间谍,最终决定将其调离。
沈之岳,原为国民党军统局的重要特务,曾是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他家境优越,早年接受良好教育,且有着出色的学习能力。由于对共产主义产生兴趣,他积极参与了上海的工人运动,直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监狱中,沈之岳表现出极强的沉稳与冷静,成功获得了军统头目戴笠的注意。
戴笠看中了沈之岳的能力,并在他的培养下,将其逐步提拔。经过几年训练,沈之岳在1937年成功潜入中共中央的根据地——延安,并担任毛主席的秘书。沈之岳的任务是收集情报,并寻找机会暗杀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
尽管沈之岳在延安的表现一直很出色,但他始终未能找到机会实施暗杀。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暴露出一些细微的破绽。这一切都因毛主席的细心观察而暴露。那一天,沈之岳递烟的动作,表面看似是一个普通的行为,实际上却暴露了他并非习惯抽烟。毛主席凭借自己多年的抽烟经验,立即察觉到这一点,敏锐地意识到这个“秘书”并非表面那么简单。
最终,毛主席凭借这一细节,成功识破了沈之岳的间谍身份,及时将其调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这一事件也显示了毛主席在复杂局势中的非凡洞察力和警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