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聊历史(7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蜀吴三国在先后经历了政权更迭后,度过了一段休战期,但是和平的日子总是很短暂,新登台的掌权者急需功劳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蜀国姜维、吴国诸葛恪几乎同时起兵,北伐曹魏。 面对两路大军来袭,魏国实际控制人司马师兄弟有些手足无措,毕竟是年轻一辈,不如他们老爹沉稳老练,好在手下还有一批智囊参谋,针对蜀吴两军的弱点分而治之,轻松化解了这次危机。 相比国与国之间明面上的斗争,各国国内的权力纷争则更为凶险,用残酷来形容也不过分。 诸葛恪无功而返,首辅大臣的威望一下降到了冰点,一直视其为眼中钉的政治对手孙峻抓住机会,借机铲除了这位异己,兴许是平时坏事做的太多,孙峻没多久就暴病而亡,东吴朝堂又开始了新一轮血雨腥风的内斗,最终,大将军孙綝掌控了政权,孙綝年轻气盛,和小皇帝孙亮很不对付,时间一久,两人的关系愈来愈紧张,孙綝先下手为强,一不做二不休,废黜了孙亮,另立了孙休为帝,孙休虽也年少,但比孙亮要沉稳成熟的多,对于孙綝的飞扬跋扈,孙休表面示弱,暗地积蓄力量,借朝廷宴会之际,除掉了孙綝。东吴自孙权死后,便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之中,吴国国力也随之江河日下。 魏国这边的情形也好不哪去,司马师兄弟虽然大权独揽,通过拉拢镇压等手段掌控了局面,但反对者的声音依旧不少,历朝历代都有硬骨头不甘趋炎附势,加上小皇帝曹芳越来越不听话,这哥俩干脆废黜了这个傀儡,另立了曹髦为帝。 这哥俩的种种恶劣行径终于激起了兵变,司马师带病出兵平叛,最终虽然取得胜利,自己却因这场风波,病情加重,死在了许昌,其弟司马昭接管了大权。 司马昭风光了没几天,淮南那边又开始了搞事情,曹魏旧臣诸葛诞在寿春联合东吴起兵反叛,司马昭亲率大军前去平叛,此次战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五十万之多,为三国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经过近一年鏖战,司马昭笑到了最后,此役过后,司马昭实力大增,顺势在各个要职安插自己的亲信,牢牢掌控了魏国政权,而曹髦不过是个摆设,可有可无。 曹髦登基后,深知自己不过跟曹芳一样,依然是个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位热血小皇帝不甘受辱,几乎没做任何筹划和准备,亲自带领几百侍从去找司马昭拼命,这种举动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寻死路,结果还没见到司马昭,就被其手下当众刺死,经此风波后,曹魏势力更加微弱,司马代曹也是早晚的事了。 再看蜀国这边,虽然没有魏吴两国接二连三的内斗,但是皇帝刘禅地地道道是个昏君,自从诸葛亮离世,再也没人能约束他,整日寻欢作乐,宠幸佞臣,把蜀汉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只有一个姜维尽心尽力,一心想着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中原,开疆拓土,无奈作为一名降将,姜维在朝中没有根基,人微言轻,支持北伐的人少之又少,九次出兵,输多赢少,姜维再能拼,也是独木难支,更关键的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司马昭先后经过寿春会战和弑君风波,在朝中的势力已经无人能敌,腾出手来的他要进一步积累政治资本,为下一步篡魏铺平道路。近些年来,姜维在魏国西部的袭扰令他极其头疼和恼火,因此司马昭决定还以颜色,任命钟会、邓艾为主帅,兵分两路,率领二十万大军杀奔西蜀。 蜀汉政权距离灭亡正式开启了倒计时。
读《三国》,聊历史(7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蜀吴三国在先后经历了政权更迭后
历史庆有餘
2025-02-10 11:47: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