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聊历史(73)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第四次出兵北伐,沿用了上次陈仓之战的策略,就是“围城打援”,兵出祁山,围城而不打,主力做好准备,静候魏军援军到来。 魏国这边已换了主帅,司马懿登场亮相,亲率大军前来支援,见到蜀军的态势后,嗅觉敏锐的司马懿感受到了一丝不安,他立刻反应过来,诸葛亮这是在钓鱼,自己就是那条大鱼,对方摆好了架势,正等着他上钩呢! 司马懿立即后撤,安营扎寨,坚守不出,任凭蜀军叫骂,就是不出战,对于司马懿的“拖”字诀,诸葛亮也很无奈,人家不跟你玩也是没招,时间一久,魏军这边受不了这种窝囊丢人的打法,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被逼得紧了,也为了维护主帅形象,只好安排出战。 诸葛亮求之不得,摆好了八卦阵等着魏军来攻,结果不出意料,一场激战,魏军被打得溃败而归,这下更不敢出来了。司马懿继续跟诸葛亮拼消耗,只要蜀军粮尽,自然就会退兵。 司马懿老奸巨猾,这个“拖”字的确管用,诸葛亮耗不起,虽然做足了准备,但是粮草依然供给不足,无奈之下,只好下令撤兵。 蜀军一走,司马懿倒来了精神,命令张郃前去追击,张郃久经沙场,知道其中有诈,尽管不情愿还是领了军令,诸葛亮岂是那么好追的,早就扎好了口袋,等着魏军来钻,张郃也只能认倒霉,充当了炮灰,一代名将殒命于蜀军的埋伏圈里。 虽然没逮到司马懿,但是斩杀了魏军大将张郃,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算略有收获。 司马懿和诸葛亮的首次交锋便吃了苦头,但他料定蜀军短期不会再来讨伐,常年的消耗使得本就不富裕的蜀国更加艰难,诸葛亮为此也是费劲心机,放缓了北伐的脚步,休养生息,治国练兵,一晃就是三年。 三年后,诸葛亮卷土重来,踏上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的征程。 和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北伐蜀军不再循序渐进,大军长途北上,兵锋直指长安,意图在关中地区和魏军主力做最后的决战。 诸葛亮进驻五丈原后,司马懿依然是老一套,闭门不战,诸葛亮对此也早已料到,这次出征准备更为充分,不仅发明了木牛流马帮助运输,更是在前线搞起了农业,就地种庄稼。而司马懿为了镇住手下将领,请来圣旨禁止和蜀军交战,这次,司马诸葛算是较上劲了,看谁能耗过谁。 这一次,司马懿势必要把“拖”进行到底,他不仅要耗尽蜀军的粮,更要耗尽诸葛亮的命。 司马懿赌对了,诸葛亮常年操劳军政,事必躬亲,五次亲征,铁打的身体也靠不住,诸葛亮的生命开启了倒计时。 病倒的诸葛孔明自知大限将至,他把自己的一生做了份总结,上奏给了后主刘禅,并安排了百年之后的大小事宜。刘禅立即派特使前来慰问,诸葛亮对其做了口头遗嘱后,在瑟瑟秋风中,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四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统帅没了,这仗自然也没法打了,蜀军开始有序撤退,司马懿知道消息后大喜,头脑一热又忘了张郃的下场,立刻带领兵马追击。神机妙算的诸葛先生又给司马老儿上了一课,他早就安排姜维在后退的路上设下了伏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进入埋伏圈的瞬间就醒悟了,二话不说,拔腿就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等他跑远了,蜀军也走远了,这正是“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诸葛亮离世对蜀汉帝国来说无疑是核弹级的噩耗,如同天塌了一般,人心惶惶之际,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站了出来,沉着冷静地稳住了国内局势,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 随着开创三国局面的元勋们先后离世,魏蜀吴各国态势有了新的变化,蜀国文武接班人蒋琬、姜维厉兵秣马,等候时机,再次北伐。魏国司马懿走上前台,威望正盛,即将迎来自己的春天,而东吴孙权经过常年历练,也变得越来越沉稳老辣,后三国争霸的时代到来了。
读《三国》,聊历史(73)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第四次出兵北伐,沿用了上次陈仓之战的
历史庆有餘
2025-02-07 15:46:48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