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的留学生郝某在使馆办理签证时,遭遇间谍T的定向贴靠。T以“官方签证官”身份主动接触,初期以“协助签证审核”为由示好,随后通过高频次宴请、赠送礼品建立信任。得知郝某经济压力后,T顺势抛出“高薪兼职”诱饵:安排郝某撰写论文并支付丰厚报酬,逐步完成心理操控。数月后,T将同事L引荐给郝某,后者在郝某毕业回国前亮明间谍身份,迫使其签署“合作”协议。
手法解析:境外情报机构利用留学生涉世未深、经济需求迫切的特点,将签证环节转化为策反战场。“温水煮青蛙”式的物质引诱与情感绑架,模糊了受害者对危险的感知。

回国后的郝某按境外指令,凭借学术背景应聘进入中央某部直属研究所——我国重点涉密单位。工作期间,他多次借职务之便搜集机密:
渗透方式:假借协助同事整理文件盗取敏感资料,借学术研讨套取技术参数,甚至篡改实验数据制造情报获取机会;
传递手段:借外派参会之机,与境外间谍秘密接头14次,传递涉密信息21项,收取巨额间谍经费;
危害程度:经鉴定,其泄露的情报含5项机密级国家秘密(涉新型战略材料参数)、2项秘密级情报,直接威胁国防安全。

国家安全机关通过内部监察系统发现郝某异常行为:其频繁调阅与职责无关的密级文件,境外通讯记录存在加密波段。经布控侦查,郝某的间谍网络被一网打尽。法院以间谍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案暴露了涉密人员背景审查的漏洞,也推动多部门升级“涉密人员数字画像系统”,新增社交关系、跨境消费等百余项风险评估指标。

郝某案绝非孤例。近年境外间谍活动呈现新趋势:
目标精准化:STEM专业留学生、驻外人员、涉密单位工作者成重点目标;
手段多元化:从“街头问路搭讪”到“桃色剧本杀”(如驻外人员张某遭色诱胁迫),再到线上学术社区渗透;
反制策略:公民需牢记三条防线:警惕异常关怀(如陌生人的物质馈赠)、严守保密纪律(拒透内部信息)、及时举报线索(拨打12339)。

历史之镜:八十年代留学生喊出“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而今日部分学子在糖衣炮弹前迷失。郝某的悲剧警示:开放时代更需坚守初心——学术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我看了都要哭了她说在努力了[哭哭]](http://image.uczzd.cn/15715830170048493919.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