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深夜一定要打更,如果没人打更后果会非常严重,他们的智慧让人叹服。 古代的夜晚,在我们看来是寂静祥和的。但对于古人来说,夜晚却暗藏着种种危机。 为了维护城市的平安,古代很早就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职业——更夫。"更"本是计时单位,"夫"就是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负责报时的人。 打更这个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据说当时的秦始皇就设置了打更的岗位。随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这一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到了宋朝,打更制度更加完善。每天晚上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初更从19点到21点,二更从21点到23点,三更从23点到凌晨1点,四更从1点到3点,五更从3点到5点。 在每个时段,更夫都要沿街巡逻,一边敲着梆子,一边大声报时。梆子的敲击声和报时声,让夜晚的城市多了一丝安全感。人们听到更夫的声音,就知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那么,更夫都是些什么人呢?一般来说,更夫由政府直接雇佣,或者从低级官员中选拔。他们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学习报时的规矩和防盗防火的本领。 更夫的工作看似简单,但其实非常辛苦。他们要顶着风霜雨雪,披星戴月地在街上巡逻。从初更到五更,他们基本上不能合眼。有时为了不耽误报时,更夫甚至不敢喝水,生怕尿意来了耽搁了工夫。 同时,更夫也面临着很大的危险。深更半夜独自在街上,难免会遇到歹徒和醉汉的骚扰。稍有不慎,就可能丢了性命。所以古代很多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更夫被杀的情节。 即便如此,更夫们仍然坚守岗位,日复一日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他们深知,如果城里没人打更,后果不堪设想。没有了更夫的报时,百姓连时间都无法掌握,更不用说安心入睡了。 打更除了报时,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维护城市的治安。在古代,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警察系统。一到晚上,街上就没几个行人了。小偷、强盗趁着夜色作案,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而更夫就相当于古代的巡警。他们手持武器,边巡逻边察看周围的动静。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就会大声呼喝,吓跑歹徒。遇到行凶抢劫的,更夫还要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 除了打击犯罪,更夫还肩负着防火的重任。要知道,古代的房子大多是木头搭建的,一旦失火,就容易蔓延开来。而古人照明多用油灯蜡烛,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 所以更夫在巡逻时,也要留意各家各户的火源情况。如果发现哪家冒烟冒火星的,就赶紧提醒住户,避免酿成大祸。真要是碰上失火了,更夫还得组织群众救火。 就这样,更夫一边报时,一边守护百姓的安全。他们虽然地位低微,但却是古代城市的安全卫士。打更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慰藉。 只要更夫的梆子声还在,百姓们就能高枕无忧。反之,如果哪天没听到更夫的声音,大家反而会辗转反侧,坐立不安。在古人看来,更夫就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指引方向,驱散恐惧。 当然,靠更夫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宋朝以后,官府在更夫之外,还设置了"坊""厢"一类的基层组织,来配合更夫维护治安。各行各业也建立了自己的夜间巡逻队,大家群防群治,共同守护一方平安。 但无论如何,打更确实给古人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帮助。它让古代社会在夜晚这个特殊的时段,有了一定的秩序和规矩可循。城里只要有更夫巡逻,大多数的偷盗抢劫就不敢轻易发生。 如此说来,打更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报时活计,更是古人应对夜晚治安难题的一种智慧结晶。他们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宁。这种智慧,至今仍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打更这个古老的职业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时工具越来越普及。从日晷到自鸣钟,再到后来的机械表,人们掌握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到了近代,手表和挂钟进入寻常百姓家,打更报时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 城市的居住形态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大多居住在低矮的平房里,打更声音传播得又远又广。但是到了现代,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夫的声音就很难传到高层了。加上现在讲究隔音,更夫就算喊破嗓子,也未必能让人听见。 专业的治安和消防力量开始建立。警察局,消防队,这些现代化的机构承担起了更夫的很多职责。他们有专业的装备和训练,能够更有效地打击犯罪,扑灭火灾。相比之下,更夫的作用就显得有限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改变。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很多人昼伏夜出,不再像古人那样早睡早起。晚上听到打更声,反而会影响睡眠。而且,人们对隐私和安静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太能接受更夫高声喧哗的报时方式。 打更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曾经无比重要的职业,如今已经所剩无几了。在一些古城和景区,还能看到更夫的身影,但那更多是一种怀旧和展示,而不再承担实际的职能了。
古人为何深夜一定要打更,如果没人打更后果会非常严重,他们的智慧让人叹服。 古代
熹然说历史
2025-02-07 23:08: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