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60大寿时,竟悲从中来感叹道:“如今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恐怕再难有子。”没成想,守寡多年的儿媳突然跪在他面前说:“公爹其实还有个儿子,如今已有两岁。” 包拯孝顺,不想离父母太远。他就写了个申请,托人带到吏部,吏部一看,这小伙子不错,就给他调到和州当官去了。谁知道啊,没过几年,他的父母就相继去世了。 包拯再次出仕的时候,已经39岁了,比同龄人晚了整整十年啊。不过包拯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上任后,马上就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有一回,一个农户跑来告状,说是他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谁要是伤了耕牛,那可是要坐牢的。包拯听了此事,就叫那农户回去把牛宰了,如果有人举报他杀牛,那举报的人就是凶手。 农户照做,果然有人跑来告状。包拯二话不说,把那个告状的抓起来,一问,那人就招了。原来他是嫉妒农户家有牛,所以下此毒手。 包拯凭着自己的智慧,断案如神,而且从不徇私枉法,他的名声就越传越远。后来呢,朝廷又提拔他去端州当太守。 端州出产砚台,那砚台可是价值连城。别的官员到那上任,没有不中饱私囊的,可到包拯这里,却是不同。他两袖清风,连一块砚台也没拿,天天就琢磨着如何造福百姓。 就凭着这股清正劲儿,包拯步步高升,一直当到了龙图阁大学士。只可惜啊,这位受万民爱戴的好官,在后代传承上却是困难重重。 说起来也是不幸,他的发妻李氏早早过世,后来续娶的董氏虽然贤惠,可到底福薄,只给包拯生了一个儿子包繶。没想到这个宝贝疙瘩,刚娶亲一年,20岁就英年早逝了。 本以为包繶的遗腹子包文辅还能延续香火,可造化弄人,这孩子也夭折了。接连丧子丧孙的打击,让包家陷入了断后的困境,这对一心为国为民的包拯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就在这时,董氏的一个陪嫁丫鬟孙氏,成了挽救包家血脉的希望。包拯续娶孙氏为妾,指望能够传宗接代。然而,古怪的孙氏竟和温顺惯了的董氏全然不同,整天无理取闹。 包拯虽然生气,奈何需要孙氏为他生育,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在老天不负有心人,孙氏果然怀上了身孕。让人没想到的是,孩子还没出世,孙氏就因脾气怪癖,被包拯赶回了娘家。 包拯渡过了60大寿,本该高兴才是,可他却愁容满面。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大儿子包繶早逝,孙子包文辅又夭折,眼看着香火就要断了。 人们都知道,在古代,传宗接代那可是头等大事。像包拯这样的读书人,不能绝后那是一种耻辱。所以啊,他才会在寿辰这天,悲叹自己怕是没福气再娶妻生子了。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照顾公婆的儿媳妇崔氏,突然跪在了包拯面前。本就郁郁寡欢的包拯,一下子更是惊诧不已,忙让儿媳起身,问她这是怎么了。 崔氏开口道,公公啊,您有福了,老天并没有亏待您。说着,她就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原来啊,当初包拯续娶孙氏为妾,没多久就因孙氏脾气古怪,赶她回了娘家。 谁知道,那时的孙氏已经怀上了包拯的骨肉。崔氏得知此事后,就想方设法跟孙家联系,希望孙氏能把孩子生下来。 孙氏起初不愿意,嫌养孩子麻烦。可崔氏软磨硬泡,又承诺会把孩子接到包家抚养,这才让孙氏同意把孩子生下。 在崔氏的悉心照料下,包拯的二儿子包绶平安降生。崔氏对他视如己出,找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识字,还时常念叨包家的家风家教,希望他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 可是有一件事,一直让崔氏放心不下。那就是她一直瞒着公婆,没敢说包绶的事。一来是怕公婆伤心,二来是怕孩子养不大,白白让老人家高兴一场。 直到眼瞅着包绶两岁了,崔氏才决定趁着包拯大寿的机会,把这个天大的喜讯告诉公婆。没想到啊,包拯听了这话,登时热泪盈眶。 他万万没想到,老来得子竟然是儿媳的功劳。是啊,崔氏守寡十几年,硬是把一个庶出的孩子,当成亲骨肉一样抚养,这得是何等的贤惠善良啊。 一旁的董夫人也感慨万千,她轻抚崔氏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受苦了。这些年,公婆没少让你受委屈吧,幸亏有你,我们包家才有了后。 崔氏连忙摆手,说公婆哪里的话,侍奉你们天经地义。再说了,公公那样的清官,我能为他开枝散叶,是我的福气。 正说着,小包绶跌跌撞撞地跑进来,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爷爷。包拯急忙把他抱起来,仔细端详,只见这小家伙五官俊朗,眉宇之间隐隐有自己的影子,不禁喜上眉梢。 他摸着小包绶的头说,老天有眼,没叫我们包家断了香火。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们包家的希望,我们包氏一族,就全靠你来传承发扬了。 小包绶虽然听不大懂,但也咯咯笑着,胖乎乎的小手在爷爷脸上乱摸。这一老一小的欢笑,化解了包拯心头的阴霾,也照亮了他的余年。 包拯有了新的儿子包绶,自然是欣喜万分。他给小包绶取了个字叫"绶",寓意着祖业绵长,也希望他将来能像绶带一样,将包家的血脉传承下去。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包拯没能等到看着小包绶长大成人。小包绶五岁那年,这位德高望重的包大人就驾鹤西去了。
包拯60大寿时,竟悲从中来感叹道:“如今儿孙都已病逝,我这个年纪恐怕再难有子。”
熹然说历史
2025-02-07 23:08:30
0
阅读: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