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联成员黄有不幸被日军俘虏,为了将鬼子骗进深山,他假装投降:“我知道抗联在哪里,我带你们去。” 黄有1899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原本过着辛苦的农耕生活。他在年轻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坚韧,21岁时便在太平川一带开荒种地,并迅速积累了大量土地,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大地主。 但是,黄有与其他地主不同,他不像那些剥削农民的富裕人家,而是一个乐善好施、关心民生的良善人物。正因为他的仁德,黄有不仅赢得了村民的尊敬,甚至他们自发地将村子改名为“黄有屯”。 1934年春,抗日战争愈发严峻,黄有深感自己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在看到抗日游击队的活动后,黄有决定挺身而出,加入到抗日队伍中。 他不仅慷慨解囊支持抗日斗争,还主动参与了游击队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游击队并为抗联队伍提供了帮助。黄有的义举让他的家人既痛心又担忧,但他始终坚持着“没有国哪有家”的信念,毅然加入了抗日的行列。 1937年,国民党军队在平型关大捷,日军恼羞成怒,调集重兵对东北抗联根据地发动围剿。黄有所在部队被迫紧急撤退,准备转移到小兴安岭深处的密林中去。危急关头,黄有主动请缨担任殿后掩护,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驻扎在村庄的黄有突然遭到日军三百余人的偷袭和包围。激烈的战斗后,弹尽粮绝的黄有不幸被俘。日军逼他带路去抗联的秘密营地,否则就要屠杀村民。为了保全无辜乡亲的性命,黄有被迫答应。但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群疯狗引入歧途,让敌人葬身在东北的苦寒中。 就这样,黄有和日军开始了在林海雪原中的长途跋涉。他故意避开抗联的巢穴,带着敌人在皑皑白雪中兜圈子,往复往返,将敌人引入歧途。几天下来,日军终于察觉上当,恼羞成怒,用枪指着黄有的脑袋,逼他交代抗联的下落。黄有镇定自若,装出一副忠厚老实的样子,谎称因为几天没回营地,自己也不知道抗联的具体位置了,还说愿意继续带路,寻找另一处藏匿在密林深处的秘密营地。日军将信将疑,只得继续跟着黄有往密林深处走去。 在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黄有带领日军兜兜转转几天后,终于来到了一处隐蔽所在。这里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是黄有提前踩点准备的陷阱。当日军看到木屋的时候,还以为真的找到了抗联的巢穴,一个个兴奋得眉飞色舞。可等他们冲进屋内,却发现空空如也,除了一些杂物外什么也没有。意识到又上当受骗,鬼子们勃然大怒。端起枪来就要跟黄有算账。 此时的黄有脸上挂着无辜和惊慌,嘴里还在喋喋不休解释,说抗联肯定是临时撤离了,他也不知道他们的下落。为了让日军消气,他又许诺带他们去找另一处藏在深山的营地。这个所谓的营地,其实是他事先在密林中选定的一处陷阱,专门用来困敌。黄有就这样继续把日军往林子深处引,等得敌人筋疲力尽,他就可以寻机逃脱了。 在林中跋涉了一天后,日军终于体力不支,决定扎营休整。而黄有却装睡在一旁,他知道逃脱的时机终于到了。夜深人静时,黄有悄然爬起,屏息慢行,穿过熟睡的敌人,消失在了茫茫林海中。 巡逻的战士很快发现了黄有。他们见黄有奄奄一息,连忙把他背回了驻地。回到营地后,大伙才发现黄有的四肢都已经严重冻伤,溃烂得厉害。即便身负重伤,黄有醒来的第一句话仍是:"鬼子呢?"他迫不及待要向指挥部报告敌情。原来,被他引入歧途的日军此刻正被困在林中动弹不得。得知这一情况,抗联战士立即组织突袭,消灭了大部分敌人。剩下的一小撮鬼子,也都冻饿而死,客死他乡。黄有智斗强敌的勇气,为抗联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胜利。 黄有以这种方式成功救出了自己,同时也为抗联创造了有利的战机。然而,逃脱的过程中,黄有的身体遭遇了严酷的考验。长时间的暴雪和寒冷使得黄有的四肢冻伤严重,甚至接近失去所有肢体功能。即使如此,黄有依然坚持着抗联的任务,他认为只要能够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哪怕面临生命危险也值得。 尽管黄有的身体因长时间冻伤严重恶化,但他依然坚持不愿离开自己的同志。当部队准备继续执行任务时,黄有请求留下,以免拖累队伍。冯治纲等人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坚持留下一些战士照顾黄有。然而,不幸的是,黄有最终因冻伤在孤独中去世。当抗联队伍再次来到黄有驻守的营地时,他们只找到黄有孤零零的遗体,他已无法再为革命事业继续贡献。 黄有的牺牲为抗联队伍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不仅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战士,更是一个为民族独立奉献终身的英雄。他的故事,虽短暂,但充满了传奇和英雄气概。黄有通过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也为后人树立了无畏前行的榜样。 黄有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与坚韧,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革命的胜利不仅依赖于枪炮和战场,更多的是依赖于每一位为了民族解放甘于奉献的英雄。无论是冒死带领日军误入陷阱,还是与敌人顽强抗争,黄有的坚毅和牺牲精神都必将永载史册,成为后人铭记的英雄传奇。
1937年,抗联成员黄有不幸被日军俘虏,为了将鬼子骗进深山,他假装投降:“我知道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2-07 22:35: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