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10月,原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将军来到陕西宜川县,祭奠宜川战役中牺牲的战友。 深秋的宜川县,层林尽染,山风徐徐。2017年10月,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缓步走向宜川战役纪念碑,他就是原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将军。虽已87岁高龄,傅将军的脊背依然挺拔,步伐稳健。时光在他的鬓角留下了皑皑白霜,却未能磨去他军人的气度。 在纪念碑前,傅将军神色庄重,双手捧着花圈,向为国捐躯的战友们深深鞠躬。陪同人员看到,这位曾经战功赫赫的老将军,此刻眼中噙着泪水。纪念碑上镌刻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他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都是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 站在纪念碑前,傅将军的思绪回到了69年前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1948年初,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统一指挥下,在宜川地区发起了对国民党军的进攻。当时年轻的傅全有正是这场战役的亲历者之一。 这场被誉为"宜川大捷"的战役,不仅扭转了西北战场的战局,更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重要基础。但胜利的背后,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傅将军向在场群众介绍了几位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战友事迹,说到动情处,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军人几度哽咽。对傅将军来说,宜川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承载着他对战友的深切怀念。 傅全有,这位新中国的军事将领,以其坚毅的性格、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对国家安全事业的忠诚,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中,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军旅生涯。从一名普通士兵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傅全有的成长之路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折射出中国军队从革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傅全有出生于1946年晋绥军区独立第二旅,最初是普通的战士,后担任副班长、班长。彼时正值解放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傅全有的职业生涯起步于战火之中。他所在的晋绥军区独立二旅,承担着西北战场的重要任务。在激烈的战斗中,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战场表现逐步提升为排长。他的战斗能力不仅体现在战术层面,还展现了指挥上的敏锐与果敢,为后来担任更高层次的军事职务打下了基础。 1948年,傅全有调任第一野战军第三军七师二十一团,这是一支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的部队。他由副连长逐步晋升为连长,多次在战斗中展现指挥才能。在解放西北的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攻坚克难,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1951年,傅全有被派往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志愿军第一集团军第七师,他担任营参谋长、副营长、营长等职,带领部队在异国他乡与敌人殊死搏斗。这一时期,他的军事能力得到了全面锤炼,不仅在作战指挥上日趋成熟,还对后勤组织和部队协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抗美援朝结束后,傅全有回到国内继续深造。他先后在总高级步兵学校和军事学院合成系学习,随后进入陆军部队担任参谋长、副团长等职务。他的学习经历使他具备了更系统的现代军事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逐步成长为一名兼具实战经验与理论深度的军事指挥官。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指挥员,他深知战士的艰辛,也了解部队建设的复杂性,这为他后来的领导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国军队逐步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傅全有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他在陆军师级单位担任参谋长、副师长、师长,期间不断推动部队的训练与管理改革。他的努力使所领导的部队战斗力显著提升,并为现代化建设探索了许多宝贵经验。1979年,他兼任军事学院高级系班长,继续深造的同时,为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贡献力量。 1980年代,傅全有逐渐走上更高的指挥岗位,担任陆军军长、成都军区司令员以及兰州军区司令员。在成都军区任职期间,他面临边境防御与部队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他不仅关注边境地区的防卫部署,还大力推进军事训练的正规化与科学化,为成都军区在复杂地理条件下的国防力量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1985年,中国军队进行大规模裁军和调整,他积极推动相关改革,使成都军区在编制调整中保持了高效运作。 1990年,他被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负责西北地区的国防事务。在这里,他继续推动边防建设与部队管理现代化,确保了这一战略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他的坚韧与务实赢得了部队官兵的信任,也为国家安全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傅全有在1992年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这一职务标志着他从战斗指挥转向军队保障的全面管理。在任期间,他大力推进后勤系统的现代化与精细化管理,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傅全有的一生,是一名中国军人从基层奋斗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缩影。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不仅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树立了忠诚与担当的榜样。他的职业轨迹反映了中国军队的成长与发展,也见证了一个国家从革命到现代化的伟大转变。
1944年,我军地下党周迪道叛变投敌,新四军内部有人喊着要除掉他,他知道得太多了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