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春,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赶赴平西,受到战友招待。在接风宴上,战友趁

熹然说历史 2025-02-07 00:08:25

1939年春,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赶赴平西,受到战友招待。在接风宴上,战友趁机拿走了高司令手枪,又直接摔碗为号。很快,几十个战士冲出,将高司令五花大绑起来,不久后将他枪决了。 高志远,一个来自河北滦县的热血青年,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村娃。1933年的时候,高志远才20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那时候,日本鬼子已经占领了东三省,眼看着就要一路南下,进犯华北大地了。 这年轻人一看,坐不住了,他心里头憋着一股劲儿,誓要赶走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家园。他回到老家滦县,四处奔走,召集乡亲父老,宣传抗日主张。 高志远讲得真诚,讲得透彻,很快就得到了大伙儿的支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着怎么对付日本人。高志远一想,光动嘴皮子不行,得组织起来,拿起枪杆子。 有了高志远这个头,大伙儿斗志昂扬。高志远虽然年轻,但是人聪明,有主意,讲义气,一身正气,很得人心。抗联的弟兄们都服他,推选他当总司令。 那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派出第四纵队进驻冀东。他们很快就跟高志远领导的抗联会合了,一起并肩作战。两支抗日力量的汇合,让冀东的抗战形势变得更加乐观,前景一片大好。 老百姓看到了希望,都竖起大拇指,夸赞高司令和八路军指战员们是他们的救星。日寇还想继续猖狂,估计是没那么容易喽。总而言之,在1933到1939年间,冀东军民在高志远的带领下,打响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斗,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赞歌。 冀东的抗日烽火越烧越旺,这可让日本鬼子坐不住了。他们在关东军司令部开会,商量对策,妄图尽快扑灭冀东人民的抗日之火。 一场场激战在冀东大地上演,鲜血染红了这片黄土地。抗日将士们宁可战死,也绝不低头。老百姓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很多人光荣牺牲,成了抗日英烈。 日伪军凭借人多势众,先进武器,毕竟占了上风。抗日力量损失也很大,根据地被不断蚕食。高志远心急如焚,跟八路军指战员们一起寻求突围。 经过艰难的战斗,抗日力量好不容易才突破了日伪军的包围圈。随后,八路军第四纵队和高志远的抗联部队,一起向冀东的西部山地转移,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一带建立了冀热察挺进军。 虽然暂时被迫离开了冀东老家,但是高志远和广大指战员们并没有放弃抗日的决心。他们在挺进军的这段日子里,一边整训部队,充实力量,一边继续开展敌后游击战。 很多老乡都跟着挺进军一起走,不愿做日本鬼子的亡国奴。在党的领导下,挺进军成为了一支坚强的抗日力量,他们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1939年的春天,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曾经发生了一件让人心痛的事情。那一年,高志远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辗转来到了平西,跟八路军一起并肩战斗。 就在这个时候,高志远的心里头有了一个想法。他想带着自己的部下,重返冀东老家,去跟日本鬼子再战个痛快。他跟身边的战友们商量,大伙儿都很赞成。 高志远就去找挺进军的首长,把自己的想法跟他们一说。没想到,这件事儿在首长们那里却引起了别样的猜疑。有人就怀疑高志远是想单独行动,甚至说他要投敌,要背叛革命。 这可把高志远给惊呆了,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儿。但是有些人就是存了成见,不管高志远怎么解释,他们就是不信。 没过几天,挺进军司令部设了一个宴席,说是要招待高志远,给他接风洗尘。高志远也没多想,高高兴兴地就去了。一顿酒过三巡,本来是其乐融融的事儿,突然就变了味儿。 挺进军的一个头头忽然说,高司令,给哥们儿过过眼,看看你的手枪长啥样。高志远一想,都是自己人,就把腰间的驳壳枪拿了出来,递了过去。 那个头头接过枪,手里头把玩着,突然就是"哐当"一下,把手里的酒碗给摔碎了。这一下可不得了,几十号战士一下子冲进来,七手八脚就把高志远给捆了个结结实实。 高志远一句话还没来得及说,就被押走了。原来,挺进军的一些首长已经决定了,要处置高志远,说他有投敌的嫌疑。这个罪名可不小,按军法,那就够枪毙的了。 消息传出去,不少跟高志远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都惊呆了。就连八路军的一些将领,像副参谋长左权,四纵的司令员陈光,他们也赶紧出面,想要说情。 大家都说,高志远是抗日的功臣,人家在冀东的威望多高啊,没有他,还真难在冀东开展抗日根据地工作。再说了,你们有什么证据说人家要投敌?不能冤枉好人啊。 但是主事的那些人就是不听,铁了心要杀一儆百。说来也怪,当时也没有经过什么公开审判,连个判决书都没有,几个首长一合计,就把高志远给毙了。 高志远就这么含冤去了,临死前还在喊,自己是冤枉的。但是再喊也没用了,黄泉路上,哪里还有人听得见。 老百姓听说高司令被处决的消息,不少人都流下了悲痛的眼泪。他们摸不着头脑,说高司令是个大好人,咋就说打就打了呢? 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了一个谜。直到后来,经过调查,才弄清楚是有人诬陷了高志远。

0 阅读:241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