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陈嘉庚在家里接待陈毅,下属买了一斤糖放在盘子里。事后,他批评下属:“首长最多吃一两颗,下次买2角钱的足够了。”但是他捐给学校时,一出手就是100万元。 在中国近代史上,陈嘉庚这个名字代表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典范。他从一介南洋学徒,成长为传奇的企业家“橡胶大王”,却将毕生积累的财富毫不犹豫地投入祖国教育和社会事业。 陈嘉庚出生于福建集美的书香门第,受父亲经商影响,他少年时便展现了对商业的浓厚兴趣。17岁,他孤身前往南洋,在父亲的米店中担任学徒,熟悉经营事务。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商业成功的基石。 1893年,陈嘉庚因父亲经营不善而接手家族事业,面临高达20万银圆的债务。在新加坡法律允许子女不必承担父债的情况下,陈嘉庚选择主动承担责任。为了偿清债务,他转型创业,开办菠萝罐头厂,并逐步扩展至运输、食品和橡胶产业。仅用三年时间,他便还清了巨债,并奠定了商业版图。 凭借敏锐的眼光与勤勉的经营,陈嘉庚在南洋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尤其在橡胶业声名鹊起,被尊称为“橡胶大王”。 这位商业巨头并未被财富冲昏头脑,他始终心系故土,怀揣振兴民族的理想。 陈嘉庚认为,教育是振兴民族的根本。他自己早年受困于旧式私塾的教学模式,深感落后的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阻碍。他的第一笔巨额投入并非商业扩张,而是创办家乡的第一所现代化学堂。之后,陈嘉庚将结婚时父母赠予的2000银圆全部捐出,用于兴办“惕斋学塾”。 此后,他的慈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从集美学校到厦门大学,从职业教育到幼儿园,他的资金遍及教育的每个层级。他创办了集美学村,建立了覆盖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随后,他捐出全部资产创办厦门大学,填补了中国东南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 无论是教育设施还是师资水平,陈嘉庚都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即便在战火中,厦门大学遭遇轰炸,财力枯竭,他也毅然变卖别墅和物业,用于重建校园。为了给家乡学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他多次拒绝国外资本对其企业的并购,明确表示:“宁可企业破产,也不放弃办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嘉庚63岁高龄,毅然组织南洋华侨捐款支援抗战。他领导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动员华侨捐款、购买国债,为战时物资运输提供保障。他亲自选拔司机参与滇缅公路物资运输,直接为前线输送资源。 然而,他的筹款起初主要交付国民党管理。1939年,陈嘉庚带领考察团回国,亲历了重庆与延安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重庆,他目睹国民党高层的奢靡享受;而在延安,他看到共产党领导人简朴务实的作风,体会到延安人民的热情与团结。对比之下,陈嘉庚更加认同共产党,并坚定将资源和支持转向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国定居。他将南洋企业全部变卖,所得资金悉数捐献,用于建设厦门大学新校舍和集美学村。虽然他曾是万贯家财的巨商,但生活简朴得令人难以置信。他每天的生活开销仅限于几角钱,家中陈设朴素,甚至家具大多是旧物。 即便如此,他始终倾尽所有,用于国家建设与教育事业。黄炎培曾感慨:“我认识的资本家中,只有陈嘉庚能毫无保留地将资产归于公用,他是最让我敬佩的朋友之一。” 1951年3月的一天,革命家、军事家陈毅来到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拜访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慈善家陈嘉庚先生。陈嘉庚得知陈毅将莅临寒舍,早早就吩咐下属备好茶点,准备热情接待这位久仰大名的贵客。 然而,当陈毅走进客厅,看到桌上摆着一大盘子白砂糖时,陈嘉庚的脸色却略显不悦。 待客人离开后,他立即把那位下属叫来,语重心长地说:"陈帅是我们尊敬的首长,又是远道而来,招待不周是我们的失礼。但买这么一大盘糖,未免也太奢侈浪费了。首长他军旅出身,一向勤俭节约,怎么会吃得了这么多糖?下次记住,买个二两糖就足够了。" 这位下属连连点头,心里暗暗吃惊,没想到陈老先生把俭朴节约看得这么重。但转念一想,又觉得理所当然——陈嘉庚先生虽然是商界巨擘,白手起家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却从不轻易挥霍每一分钱。在他看来,任何不必要的花销都是一种浪费。 但让人更加惊叹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对自己克勤克俭的长者,在涉及教育事业时,却总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 记得有一年,厦门大学急需修缮校舍,可学校账上拿不出这笔钱。陈嘉庚闻讯后二话不说,立即捐资100万元。 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但为了教育,为了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陈嘉庚却丝毫不觉得心疼。 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逝世。他临终前提出三项遗愿:将遗体安葬家乡集美;待台湾回归祖国时,去坟前报告;无论如何,集美学校必须继续办下去。 陈嘉庚不仅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更是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的伟人。 他创办的厦门大学、集美学村至今仍为中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而他的精神也被后人传承、弘扬。 1990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陈嘉庚星”,见证了他在历史上的永恒光辉。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说道:此战若败,先斩许世友,打王建安40军棍,我也自贬三级。毛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