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理论体系介绍|本气为病一气周流生活手记黄元御(1705-17

飞翔说健康 2025-02-05 09:46:25

黄元御理论体系介绍 | 本气为病 一气周流

生活手记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本气为病  一气周流

《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如果详细一点来说,就是黄元御一直强调的本气为病。

他在写《伤寒悬解》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写《伤寒悬解》《伤寒说意》,他就认为外邪和自身的正气这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患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只是助缘、诱因而已。

《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他的理论基础,就是他立论的根源。

所以他讲所有的疾病,他阐述对疾病的认识,他的立方,他的用意,全都是站在本气为病的基础上,所有的论点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的,这是他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特点。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模式呢?我们经常讲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一转,转起来了,成为一气,这就是他的理论体系。

他这个理论体系的结构模型实际上来源于《内经》里“天人合一”这种观念,所以他为什么在《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的是《天人解》。我们知道《天人解》是黄元御在《四圣心源》成稿好几年之后最后完成的,为什么他放在第一章?就是为了讲清楚《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的。

人主要是靠自身的正气,所以他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致病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不是没有,不以这个为重点。

所以他所有的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所以也有人认为黄元御属于目前所讲的“火神派”,实际上是不一样的。黄元御本身他是一个很圆融的大家,他既不是推崇温阳,也不是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他是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他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人体之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正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正气,不能过用苦寒。在保护好这股正气的基础上,这股正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的,并不单纯偏向哪一方面。所以他这个理论非常的圆融,或者你说他中庸也好,很完美,没有偏颇。

很多人反映,说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候效果不错,有时候没有效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对《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了解的还不够透彻。

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来写的这本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我们去除邪气的时候,你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你根本看不到效果。

这并不是说黄元御讲错了,而是我们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我们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我们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这个体系运转着,你时刻要保护好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扶助正气,一旦扶助正气。这就是黄元御这一套理论,效果非常的好,立竿见影。

【内容整理自李玉宾《四圣心源白话讲记》】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

《四圣心源》简介▼《四圣心源》是清朝黄元御1753年撰写的医书。黄元御将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四圣心源》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是一部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他重视脾胃中气的升降合宜。他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他认为脏气的升降功能都取决于中气,因此,主张“中气之治”。他认为湿、寒是诸多病证发病和病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方面着眼于“中土”,制方常以泄水补火,扶阳抑阴为大法。他指出:“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0 阅读:35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