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5年,宋徽宗死后,金兵将他的尸体放在火上烤了三天三夜,期间还不停地注水,最

历史有小狼 2025-02-03 18:35:00

1135年,宋徽宗死后,金兵将他的尸体放在火上烤了三天三夜,期间还不停地注水,最终从尸体里熬制出来了灯油,倒在了一个小水坑里,胆大的金兵还试了试,看能不能点的着。 1135年,宋徽宗在黑龙江五国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人生。这位曾经以"艺术皇帝"闻名于世的统治者,最终在异国他乡结束了生命。 金熙宗对待宋徽宗的态度,经历了从严苛到缓和的转变。在宋徽宗被俘的前三年,金人对其多有凌辱,但随后逐渐给予了相对体面的待遇。 作为从二品的昏德公,宋徽宗每月都能领取固定的俸禄。他的配给包括钱粮一百四十贯、秋绫二十匹、春罗二十匹,以及大量的绢布和棉絮。 在五国城的最后几年,宋徽宗拥有自己的庄园和农田。据记载,他还能够指挥数十名仆役耕种百余亩良田,这与民间传说中凄惨的处境大相径庭。 然而,当宋徽宗死讯传回南宋后,各种关于他死因和遗体处理方式的传言开始在民间流传。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熬油说"。 这个传言称,金人将宋徽宗的遗体放在火上烤制,并不断注水,最终提取出一种特殊的灯油。据说这种灯油燃烧时光亮异常,且不会产生黑烟。 这一说法迅速在南宋民间传播开来,并被一些文人记录在笔记中。《大宋宣和遗事》就详细描述了这一过程,称金人将宋徽宗遗体架火焚烧至半焦,随后投入水中提取油脂。 这个传言被不断添油加醋。每一次讲述,都会增添新的细节,使故事变得更加惊心动魄。 这种民间传说的广泛流传,也反映出南宋社会的一种集体心理。人们通过这些故事,表达对亡国之痛的哀伤,以及对重振山河的渴望。 要探究宋徽宗遗体的真实处理方式,首先需要了解金国的丧葬制度。《大金国志》中详细记载了女真人的丧葬习俗,这些记载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重要线索。 金国人死后通常采取火化的方式处理遗体,这与中原汉族的土葬习俗有很大差异。在金国的传统中,火化不是为了亵渎死者,而是他们认为这样能够让死者更快地回归自然。 金国的火化方式与现代火化有所不同,他们会将遗体放在火上烧至半焦的状态。这种处理方式会使遗体呈现出黑色木状的形态,这一点与后来在宋徽宗灵柩中发现的状况颇为吻合。 对于重要的俘虏,金国往往会给予相对体面的安葬待遇。这一点从金熙宗对宋徽宗身后事的安排可以得到印证。尽管采用了金国的火化方式,但最终还是将他的遗骸送到了洛阳安葬。 1142年的《绍兴和议》是解开宋徽宗遗骸之谜的另一个关键节点。这份和约的谈判过程中,宋金双方就遗体归还问题进行了详细协商。 和议达成后,金国将宋徽宗的遗骸和宋高宗生母韦贤妃一同送还南宋。这个举动表明,金国并非如传言所说那样对待宋徽宗的遗体,而是保留了基本的礼节。 当遗骸运抵临安时,朝中大臣提出要开棺验证。这个提议引发了朝廷内部的争议,最终被宋高宗否决。 从历史记载来看,宋高宗制止验尸的决定可能出于多重考虑。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因验尸结果而影响刚刚达成的和议。 这些历史细节表明,关于宋徽宗遗体被熬油的传言很可能是以讹传讹的结果。金国虽然有火化的习俗,但并不存在提取人体油脂的做法。 从金国的政治角度来看,他们也没有必要对宋徽宗的遗体做出过分的举动。因为这样做只会加深两国之间的仇恨,不利于维持来之不易的和平。 金国的"送血泪"仪式是他们对待死者的重要礼节之一,表明他们对死者是存有敬意的。这种文化传统与传言中描述的暴虐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南宋将宋徽宗的遗骸安置在绍兴府会稽县,为其修建了永佑陵。这座陵墓的选址颇具深意,会稽历来是历代帝王礼佛祭祖的重要之地。 永佑陵在南宋一百多年间,一直受到朝廷的重点保护和祭祀。这种持续的礼遇表明,南宋统治者对宋徽宗的尊重,也反映出他们对这位先帝遗骸的重视程度。 1277年,元朝僧人杨琏真迦掘开永佑陵时,发现了一段形似木头的黑色物体。这个发现为后人解开宋徽宗遗骸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从金国的火化习俗来看,这段黑色物体很可能就是经过火化处理的遗骸。金人的火化方式不同于完全焚烧,而是将遗体烧至半焦的状态,这与陵墓中发现的遗物特征相符。 宋徽宗在金国的实际待遇,也支持了这一推断。作为从二品的昏德公,他享有稳定的俸禄和相对体面的生活。这种待遇表明,金国对他并非如传言中那样残酷。 从黑龙江五国城到洛阳,再到绍兴永佑陵,宋徽宗的遗骸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旅程。这个过程中,金国选择将遗骸送至洛阳安葬,显示出他们对这位前朝皇帝的某种尊重。 在研究这段历史时,我们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谣言的产生往往有其特定的社会心理背景,在南宋时期,民间对金人的仇恨情绪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 宋徽宗遗体被熬油的传说,正好满足了这种情感需求。这个故事被不断传播和加工,最终形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

0 阅读:0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