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76岁武则天来看望临死前的狄仁杰。想不到,70岁狄仁杰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武则天含泪答应,5年后她痛哭:悔不当初! 唐朝贞观年间,一位出身并不显赫的少年正在为科举考试刻苦攻读。这位少年就是狄仁杰,他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普通官宦之家。 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步入仕途,初期担任并州法曹参军。在这个职位上,他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卓越的判案能力。 当时的大理寺积压了大量案件,朝廷特意选派狄仁杰担任大理丞一职。仅仅一年时间,狄仁杰便审理完所有积压案件,涉案人数高达一万七千余人,却无一人上诉喊冤。 这样的司法能力在当时可谓凤毛麟角。狄仁杰审案不仅快,而且每一个案件都深入调查,确保证据确凿才下判决。 但狄仁杰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秉持着不阿权贵、铁面无私的品格,得罪了不少当权者。 在高宗统治时期,狄仁杰因坚持公正多次遭到贬谪。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从不因官位升降而改变立场。 正是这样坚定的性格,引起了当时还是皇后的武则天的注意。武则天虽然以严厉著称,但她最欣赏的就是像狄仁杰这样有才干又刚正不阿的人才。 后来武则天称帝,破格提拔狄仁杰为宰相。然而好景不长,权势熏天的酷吏来俊臣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狄仁杰谋反。 面对这场灭顶之灾,狄仁杰展现出过人的智慧。他一方面表面认罪以保全性命,一方面暗中让儿子递交状纸为自己申冤。 武则天重审此案后,狄仁杰终于沉冤得雪。能从来俊臣手中活着出来的人少之又少,狄仁杰可谓幸运。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被贬官到地方做县令。 武则天在贬谪狄仁杰后不久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北方的契丹部落突然大举入侵,边境告急。 这个时候,武则天才意识到缺少了狄仁杰这样的人才。于是她立即下诏,召回狄仁杰处理边境危机。 狄仁杰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展现出过人的才干。他没有选择直接用武力对抗契丹,而是采用了智取的方式。 狄仁杰先派人深入了解契丹内部情况,发现契丹各部落之间矛盾重重。他随即利用这一点,采取离间计策。 在狄仁杰的运筹帷幄下,契丹内部很快产生分歧。不战一兵一卒,契丹军队就不得不退兵。 这次事件让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意识到狄仁杰不仅是断案如神的能臣,更是一位通晓军事的全才。 但比起边境危机,武则天面临的更大问题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已经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本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儿武三思。毕竟她已经改国号为周,由武姓子孙继承皇位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时候,狄仁杰挺身而出,向武则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指出母子之情远比姑侄之情深厚。 狄仁杰还进一步分析说,如果由李显继位,武则天将来可以配享太庙,受到后代永久的祭祀。但如果由武三思继位,从古至今都没有侄儿将姑姑供奉在太庙的先例。 这番话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上。她深思熟虑后,决定召回被贬的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 这个决定对大唐王朝的延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当时武则天选择了武三思,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狄仁杰的这番谏言,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更展现了他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他明白武则天虽然改国号为周,但终究是李唐的儿媳。 这一建议也为后来李唐王朝的中兴埋下了伏笔。李显最终继位为中宗皇帝,大唐王朝得以延续近两百年。 公元700年深秋,年届七十的狄仁杰病重卧床。七十六岁的武则天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前往探望这位为国尽忠的老臣。 狄仁杰虽然已经病入膏肓,但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向武则天提出了一个看似过分的请求:恳请武则天归还江山于李氏。 狄仁杰提醒武则天,李唐江山是高宗皇帝留下的基业。作为李唐的儿媳,她有责任将这份基业完整地交还给李氏子孙。 这番话让武则天陷入沉思。她已经称帝十六年,改国号为周,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体系。 狄仁杰继续说,武则天已经创造了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这份功业足以名垂青史,不需要再有更多追求。 对于这个请求,武则天没有立即表态。但她握着狄仁杰的手,默默流下了眼泪。 不久后,狄仁杰溘然长逝。当武则天得知这个消息时,她放声大哭:"朝堂空了!" 从此以后,每当朝廷遇到难以决断的大事,武则天总会感叹上天为何这么早带走她的国老。这位女皇帝对狄仁杰的思念,在历史上留下了动人的一笔。 五年后的公元705年,已经八十一岁的武则天在众臣的劝说下,终于决定将皇位禅让给李显。这正是当年狄仁杰力主立为太子的庐陵王。 这一决定完美地实现了狄仁杰的遗愿。李显继位后,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保留了她的尊号。 武则天在退位后的日子里,经常回忆起狄仁杰。每每想起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她都会感叹当初为何不早些听从他的建议。
695年,武则天下令处死其面首薛怀义。当薛怀义被带上刑场时,他不甘心地质问武则天
【30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