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刘震参加红军后,成为陂孝北县游击大队战士,这支部队属徐海东指挥。参军第三天,刘震便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1931年的秋天,革命形势正处在关键时刻。9月的一天,年轻的刘震来到陂孝北县游击大队报到。这支英勇的部队隶属于著名将领徐海东同志指挥,在当地开展革命武装斗争,为建立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震加入游击大队的第一天,就认真学习队伍的各项纪律和要求。虽然是新战士,但他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沉稳。游击大队的战士们都穿着简朴的衣服,有的甚至是打着补丁的旧军装,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 部队的伙食很简单,主要是红薯、咸菜和粗粮,但战士们从不抱怨。白天,他们要进行队列训练、武器使用等基本军事技能的学习。夜晚,则要轮流值哨,保证营地的安全。这样的生活虽然艰苦,却让刘震更加体会到了革命事业的神圣。 参军仅仅第三天,一场反"围剿"战斗就已经打响。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猖狂进攻,游击大队临危受命,奉命出击。刘震和战友们迅速整装待发,在连长的带领下,向指定位置急行军。 战斗异常激烈。敌人的火力很猛,但游击队员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给敌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在这场战斗中,刘震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机智。当发现敌人的一个小分队暴露在自己的射程之内时,他沉着冷静,抓住战机,成功俘虏了两名敌军。 更令人惊喜的是,刘震不仅抓获了俘虏,还缴获了两支性能优良的"汉阳造"步枪。这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无疑是一个重大收获。这些武器不仅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战斗结束后,游击大队总结经验,表扬了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战士。刘震的表现得到了指导员的肯定,但他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这次战斗的胜利,让刘震更加坚定了跟随党走革命道路的决心。 在随后的日子里,游击大队继续在当地开展武装斗争。除了战斗之外,部队还特别注重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每天清晨,战士们都要列队出操,进行体能训练。白天则要学习军事技能,包括射击、投弹和战术动作等。晚上,大家围坐在油灯下,学习革命理论,讨论时事政治。 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历练,刘震接到了新的任命,被调往鄂东北道委特务4大队1分队1班。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从红安县独立师调来的韩先楚。两人虽然来自不同的部队,但很快就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成为亲密的战友。 这个班的班长是陈先瑞同志,他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更是一位严格而又富有人情味的长官。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团结一致,战斗力不断提升。陈先瑞特别注重实战训练,经常组织班里的同志进行针对性的战术演练,为日后的战斗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1班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敌人占据了一处战略要地,必须尽快拿下这个据点。陈先瑞带领刘震、韩先楚等同志,利用夜色掩护,潜伏到敌人阵地附近。经过周密的侦察和精心的准备,他们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战斗中,三人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长。陈先瑞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制定了周密的战术方案;刘震和韩先楚则以年轻人的勇猛和机敏,出色地完成了突击任务。这次战斗的胜利,不仅巩固了革命根据地,也让三人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都有了新的使命。刘震和韩先楚因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突出表现和重要贡献,双双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他们的老班长陈先瑞被授予中将军衔,继续在军队担任重要职务。 然而,地位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这份战友情谊。每当刘震和韩先楚见到老班长陈先瑞时,仍然保持着当年在部队时的习惯,立正敬礼,恭敬地称呼一声"老班长"。这不仅是军人的礼节,更是对往日战斗情谊的珍重。 在一次军队老战友聚会上,三人又重逢了。尽管都已是位居高职的将军,但他们谈起当年在特务4大队的峥嵘岁月时,仍然像普通战友一样亲切。陈先瑞还时常提起当年带领两位年轻战士作战的情景,而刘震和韩先楚则感念老班长的培养之恩。 这份跨越数十年的战友情谊,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从最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三位将军始终保持着革命战士的本色,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1年9月,刘震参加红军后,成为陂孝北县游击大队战士,这支部队属徐海东指挥。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1-31 22:31:55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