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5月,大兴安岭突发特大森林大火:193人葬身火海,5万人流离失所,漠河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1-31 21:31:40

1987年5月,大兴安岭突发特大森林大火:193人葬身火海,5万人流离失所,漠河县城化为废墟……当时,我正在中国青年报社实习,被紧急派往火灾现场。同去的还有曾在老山前线写出新闻名篇《战士万岁》的李伟中,以及雷收麦、叶研三位老师。 2016年的春节,我再次踏上了漠河的土地。这里的寒冷与记忆中别无二致,零下40度的严寒让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霜。我随队前往伊木河边防连采访,没想到在这片曾经的灾难之地,竟然遇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牟丽。三十年的时光飞逝,当年那个在帐篷里给我塞鸡蛋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是一位即将送孩子上大学的母亲了。 这次偶遇让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回到了1987年的那个春天。那一年的5月,大兴安岭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惨重的一场森林大火。大火无情地吞噬着这片广袤的林区,烈焰所及之处,一切都化为灰烬。据统计,这场大火造成了193人遇难,5万多人无家可归,漠河县城在大火中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当时,我还是一名在中国青年报社实习的记者。火灾发生后,报社立即组织了采访小组奔赴火灾现场。与我同行的有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曾在老山前线写出《战士万岁》的李伟中,以及雷收麦和叶研。这三位老师都是新闻战线上的老将,他们在路上不断地向我传授采访要领和写作经验。 我们到达漠河时,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惊。曾经繁华的县城已经面目全非,处处可见被烧毁的房屋残垣。空气中还弥漫着呛人的烟味,树木的枯枝在寒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那场灾难的惨烈。救援人员和森林武警的身影穿梭在废墟之间,他们脸上的烟灰和疲惫诉说着连日奋战的艰辛。 当地政府临时搭建了多个帐篷去安置灾民。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也被安排在两顶帐篷里栖身。帐篷里的被褥等生活用品都是附近幸存群众捐赠的,虽然简陋,却充满了人间温情。 我带着一台海鸥照相机,试图用镜头记录下这场浩劫的真实面貌。在拍摄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太多令人心痛的画面:失去亲人的村民、被烧毁的房屋、焦黑的森林......但同时也见证了无数感人至深的场景:森林武警冒着生命危险扑火、医务人员日夜不停地救治伤员、志愿者们源源不断地送来救援物资。 这场大火不仅给大兴安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守望相助的精神。这些都将永远铭记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成为最宝贵的财富。 在那两顶记者帐篷里,我们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处处感受到当地人的关怀。漠河县政府派来两位中年妇女负责管理帐篷,其中一位姓韩的大姐,就是后来给我们送鸡蛋的那位。韩大姐虽然自己的房子也在大火中被烧毁,但她仍然坚持照顾着我们这些外地记者的日常起居。 每天傍晚,韩大姐都会给我们讲述火灾发生时的情况。那天,大火突然从林区蔓延到县城,浓烟遮天蔽日,火势来势汹汹。居民们来不及收拾太多东西就不得不撤离,有的人甚至只来得及抱起孩子就往外跑。韩大姐一家也是在紧急疏散中匆忙离开家园,等到火势过后再回去时,房子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韩大姐的女儿牟丽正在读中学,因为家毁了,只能和母亲一起住在帐篷区。这个懂事的小姑娘每天放学后就来帮母亲照看帐篷,渐渐地和我们这些记者也熟络起来。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牟丽仍然坚持学习,常常借着帐篷里微弱的灯光做作业,这种求学的精神让在场的记者们都十分敬佩。 记得那年的端午节,天空飘着细雨。韩大姐的一位亲戚给她家送来了五个宝贵的鸡蛋。在物资极其匮乏的灾后环境中,这可是难得的珍贵食材。但韩大姐一家只留下了三个,将另外两个送给了我们这些记者。那个雨霭的傍晚,我买了一瓶葡萄酒,和帐篷里的记者们将两个鸡蛋分成了四十份。大家轮流用瓶盖喝着那瓶酒,分享着各自的采访经历。 有的记者讲述了森林武警队员不畏烈火的英勇事迹,有的讲述了医护人员日夜奋战的感人故事,还有人分享了灾区群众互帮互助的温情场景。正当我们谈论正欢时,牟丽悄悄地把我拉到一旁,将她自己那份鸡蛋塞进了我的军装口袋里。这个细微的举动,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灾区人民的纯朴与善良。 2016年在漠河重逢时,我们聊起了当年的往事。这座曾经被大火摧毁的城市,如今已经重建得焕然一新。街道宽阔整洁,房屋鳞次栉比,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这场发生在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次考验人性的时刻。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们见证了普通人的坚强与无私。韩大姐一家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灾区故事中的一个缩影,但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善举,让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机与希望。

0 阅读:24
淙淙谈历史故事

淙淙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