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蒋介石给吉鸿昌送来河南省主席委任状,并下令吉鸿昌令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1-31 22:31:55

1930年,蒋介石给吉鸿昌送来河南省主席委任状,并下令吉鸿昌令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吉鸿昌将军拒绝接受命令,撕毁了委任状。事后,蒋介石撤销了吉鸿昌的职务并让其去“出国考察实业”。 1930年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军阀割据的局面虽然暂时平息,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份沉甸甸的委任状,将时任第三集团军总指挥的吉鸿昌将军推到了一个重要的抉择面前。 这天,蒋介石派专人送来了河南省主席的委任状。表面上,这是一份象征着高位与权力的委任,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道令吉鸿昌难以接受的军令:率部进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意味着要与自己的同胞进行残酷的内战。 面对这份委任状,吉鸿昌将军没有丝毫犹豫。他当场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中国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同胞之间的内战只会令外敌坐收渔利。随后,他做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决定:当着送信人的面,将那份委任状撕得粉碎。 这一举动无疑触怒了当权者。不久之后,蒋介石以"军纪不严"为由,撤销了吉鸿昌的军职。为了进一步削弱其影响力,又以"考察实业"为名,将其派往国外,实则是一种变相的流放。 回望吉鸿昌的从军之路,他的这次抗命之举并非偶然。早在北伐战争期间,吉鸿昌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他曾多次在军中强调:"我们从军报国,就是为了保家卫国,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 在担任第三集团军总指挥期间,吉鸿昌积极推动军队建设,注重提升战斗力,但始终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他经常与下属讨论国际形势,特别关注日本对华政策的动向。在他看来,一个军人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保卫国家,而不是参与内耗。 当时,吉鸿昌与其他许多爱国将领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经常就国家前途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担忧着民族的命运。这些交往和思考,都促使他在面对进攻革命根据地的命令时,做出了那个果断的决定。 被迫离开军队前,吉鸿昌对国内局势忧心忡忡。他预见到,如果国内战事不止,必将给日本侵略者可乘之机。这种担忧很快就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此时的他,已经不得不暂时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踏上了那条被冠以"考察实业"之名的流放之路。 在这段历史中,吉鸿昌将军展现出的不仅是一个军人的勇气,更是一个爱国者的担当。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真正的爱国将领应当如何选择。他撕毁委任状的举动,看似是一时的冲动之举,实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也是他对"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一信念的坚定维护。 1934年11月24日,天气异常寒冷。在刑场上,吉鸿昌将军捡起一根树枝,在冻硬的土地上写下了他人生的最后一首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首诗凝聚了一个爱国将领的全部忠魂,也为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画上了句点。 从被迫出国到英勇就义,吉鸿昌将军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折。1932年,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此时的吉鸿昌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爱国热情,毅然秘密回国。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 在国外期间,吉鸿昌并非真的在"考察实业"。他积极与海外华侨和各界爱国人士联系,宣传抗日主张,凝聚抗日力量。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组建抗日武装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3年,吉鸿昌率领抗日同盟军在北方展开了一系列抗日行动。在塞外重镇多伦的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展开神勇攻势,一举攻克该城,击毙日伪军千余人。这场胜利不仅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更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随后,吉鸿昌开始着手一项更宏大的计划。1934年5月,他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这个组织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然而,这些活动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警觉。他们认为吉鸿昌的行动威胁到了统治根基,随即下令秘密逮捕。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吉鸿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 最后的时刻,吉鸿昌将军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气节。面对执行枪决的特务,他坚定地表示:"既然要死,也要死得堂堂正正。"他拒绝了跪地受死的要求,也不愿背对枪口。特务们不得不搬来一把椅子,按照将军的要求面对面执行枪决。 就这样,在39岁的年华,这位抗日将领倒在了自己同胞的枪下。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屹立在中国的抗日史册上。从拒绝内战、撕毁委任状,到投身抗日、英勇就义,吉鸿昌将军用生命诠释了"不愿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崇高信念。 他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更是对当时中国政局的深刻控诉。这首诗与他当年撕毁委任状时的壮举遥相呼应,展现了一个真正爱国者的本色。 历史会记住,在民族危亡之际,总有像吉鸿昌将军这样的爱国志士,他们选择了最艰难却最正确的道路,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篇章。他们的牺牲,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

0 阅读:24
淙淙谈历史故事

淙淙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