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国民党上将张发奎率部进驻九江后,水面上日军扫雷艇进进出出,地面上汉奸、日本情报人员频繁出没,空中飞机对守军阵地反复侦察,使他感到压力很大。 可当时,外界舆论众口一词:“九江外围地形对守军极为有利,守住九江应无太大问题。”不但武汉方面这么认为,日本一个叫九鬼半二的随军记者也跟着起哄,称此国防阵地“足当百万日军,而作战一年。” 老实说,张发奎对固守九江没什么把握。他既无海军,又无空军支援,江、湖只能限制自己。而日本人沿江、湖可以随意登陆,他为此还得处处设防,兵力分散。 7月23日白天,日军淞浦师团开始在姑塘强行登陆,张发奎战前的忧虑,这时变成了现实。在日军空中、水面优势火力下,增援部队就是上不去,日军当天就控制了滩头阵地。 25日,张发奎不惜血本,除总预备队第四军外,能调的部队都调上了前线。但血肉之躯还是没能顶住日军的飞机大炮,四个主力师损失惨重,反击又一次失败。 在武汉军委会的办公室里,蒋介石急得在屋里团团转。战前,张发奎曾向军委汇报过一个方案,称:“为免早期为敌突破登陆成功,影响以后作战,我兵团拟控制第四军、第六十师、第七十军的强大预备队分置于马回岭、瑞昌、妙智铺一带,以便支援第一线作战,并预定以黄老门东西之线为第二线预备阵地,以便状况不利时进行逐次抵抗。” 蒋介石对张发奎这个方案从心里透着反感,评价说:“张向华未战已有轻弃九江之念,此断然有悖全线防御计划。”并当即否决了此案。随后,蒋介石电告张发奎,九江必须死守,绝不能让日军登陆。 眼下闻知九江方向姑塘吃紧,蒋介石怕张发奎自作主张,放弃第一线阵地,当下给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和张发奎各去一电,再次明示:“九江一线阵地必须固守”。 25日,姑塘之急未解,九江又被日军突破,张发奎部腹背受敌。这时,他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拼着全部兵力孤注一掷与日军决战;要么退守第二阵地逐次抵抗。 以张发奎的想法,明智些就早撤第二阵地,以免重蹈淞沪会战覆辙。因为那一仗,留给他的教训太深刻了。可蒋介石显然是要他取前策,不惜全员玉碎孤注一掷。 张发奎的决心的确难下。这时撤走,军委会会怎么说?尤其他手下号称“铁军”的第四军还没使用,而这个军又与他有长久历史关系,是他的起家老本。不撤吧,部队打光了,九江还是个丢。 张发奎思前想后,咬牙一拳砸向桌子骂道:“丢他X的,撤,天大的事由老子顶着。” 25日夜,第二兵团全线后撤,九江失守,武汉门户被日军撞开。蒋介石在军委会痛驾张发奎:“娘希匹!张向华紧要关头又存私心!他把第四军藏起来!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用?!” 蒋介石把桌子敲得嘭嘭响,火气更大了:“什么铁军英雄,什么抗战先锋,统统是假的!他这是公然抗命,目无军法!目无军法!” 在一旁的何应钦,等蒋介石火气稍微消了一些上前劝道:“委员长,二兵团放置第四军不用,也许是见大局难挽,怕被日军缠住脱不开身。如今全军安然撤至第二阵地,结局也还说得过去。不如给他个机会,让他在金官桥一线阻滞敌人,挽回影响。” 蒋介石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屋里急走了两步,立住身,余怒未消地喊道:“失去九江,不啻给强敌一个立足点。南浔之战,艰难十倍有之。如此目无军法之将领,绝不能再放在前线!” 蒋介石对两广将领本无好感,对手下有私心之嫌的人更不能容忍,最后说:“让他回来,回来!我要让他说个明白!” 7月31日,张发奎接到最高统帅部电令:“南浔方面的军事即日起由薛(岳)、吴(奇伟)两总司令负责主持,张总司令发奎即行调回可也。” 接到电报,张发奎呆愣了足有几分钟。放弃兵权他并不在意,薛岳、吴奇伟都是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只是南浔线大战刚刚开始,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削了兵权,他将何以对国人和部下交代?几年来,他一直是力主抗战的,今日之事让他的脸面往哪儿放? 张发奎怀着一腔怨怒交接了指挥权,并把所属部队及后方军务交代后,径直返回武汉,自请军法裁断。 若干年后,张发奎每每忆及这段往事都觉得不公平,一直耿耿于怀。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变相撤职对我来说,是一件可耻的事,也是八年抗战中一件最悲痛而遗憾的事……九江附近之撤退,我当时乃根据当面敌情,我军状况所下达之决心,不幸为蒋先生误认为我有保存第四军实力之嫌……” 张发奎还写道:“退一步说:蒋先生当时超级处分,实欠考虑。如我有错,应由我的上级陈辞修(诚)将军处理,但蒋先生并未查明亦未接到我的上级呈报,就径自越级干涉,这是他常犯的毛病……” 事后,由于陈诚替张发奎担起了责任,称九江撒退是他下的令。蒋介石无可奈何,只能骂陈诚几句了事,张发奎则免除了军法查办之苦。 张发奎是不是刻意保存实力?他在回忆录里抱怨的到底有没有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1938年3月,国民党上将张发奎率部进驻九江后,水面上日军扫雷艇进进出出,地面上
蜀山史道
2025-01-27 23:49:01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