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一生最佩服的人,并不是父亲张作霖,而是中共的周恩来。他晚年曾说:“周恩来是

熹然说历史 2025-01-25 21:05:11

张学良一生最佩服的人,并不是父亲张作霖,而是中共的周恩来。他晚年曾说:“周恩来是共产党里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我没见过,我不敢说他。我认为,毛泽东的成功,可以是周恩来的成功。” 张作霖这个名字,在民国初年如雷贯耳。这位出身贫寒的东北军阀,靠着自己的勇气和睿智,一步步成为了东三省的统治者。作为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对儿子的教育可谓相当严格。 张学良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习军事和政治知识。张作霖常带着幼年的张学良去军营,让他近距离感受战争的残酷。张作霖告诉儿子,将来要做一个保护百姓的好将领,不能随意欺压老百姓。 随着张学良渐渐长大,张作霖更加注重对他的培养。在谈吐、气度、知识等各方面,张作霖都亲力亲为,给予悉心指导。他常带着张学良参加一些重要的军事会议,让他现场学习如何统率部队,如何运筹帷幄。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专列途经皇姑屯时,遭遇日本关东军策划的爆炸事件,不幸遇难。年仅28岁的张学良,在悲痛之余,立即接过父亲的重任,掌控奉系军权,誓要替父报仇,驱逐日寇。 张作霖虽已离世,但他的教诲和精神,已经根植在张学良心中。从张作霖身上,张学良看到了一个军人应有的担当,一个领导者必备的气度,更懂得了守土有责、保家卫国的道理。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为张学良日后投身革命的重要基石。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内战,一同抗日。在这危急关头,周恩来受命前往西安,出面调停。 周恩来到达西安后,立即与张学良会面。他没有一来就指责张的鲁莽行为,而是耐心听张诉说。通过交谈,周恩来了解到,张学良发动兵谏,主要是为了唤醒国人,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 周恩来深知,对敌分歧对中国抗战极为不利。他向张学良提出"联蒋抗日"的主张,希望各派在面对外敌时能放下成见,共同御侮。周恩来出色的谈判技巧和真诚态度,让张学良茅塞顿开。 经过反复磋商,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在全国形成抗日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推动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转折点。张学良因此事被蒋介石软禁。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多次出面,要求释放张学良。在张被囚禁期间,周一直高度关注他的处境。每当张的生活出现困难,周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帮助。 两人通过密使传书联络,相互勉励,谈理想抱负。周恩来的真诚对待,让张学良深受感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周恩来待人真诚、襟怀坦白,让人由衷地信任他、尊重他。" 人生难得一知己,国家危难显真情。西安事变让张学良结识了周恩来这个可以托付一生的好兄弟。他们超越了党派和军阀的藩篱,用理想和责任凝聚在一起,共同肩负起民族解放的重任。 张学良虽然从未与毛泽东会面,但对这位伟大领袖却有着发自内心的敬佩。张学良曾听闻毛泽东率领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对他的领导才能深感折服。 在红军长征过程中,既要对付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又要翻越雪山草地、渡过大渡河等艰险地形,还要忍饥挨饿、缺医少药。然而,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最终胜利会师,打败了敌人,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奇迹。 张学良钦佩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高超军事指挥艺术。在战争年代,能率领部队完成如此壮举,实属难能可贵。他欣赏毛泽东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在被囚禁的岁月里,张学良关注着延安的种种变革。他了解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陕北这片贫瘠之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倡导的"减租减息"、"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 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张学良愈发认同毛泽东的治国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富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张学良得知这一消息时,在狱中热泪盈眶。他知道,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新中国将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老百姓从此站起来了。 虽身处囹圄,张学良始终关注着新中国的发展。他坚信,在毛泽东等革命前辈的引领下,中国一定能实现繁荣富强。张学良晚年曾感慨:"我一辈子没见过毛主席,但我肯定,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

0 阅读:39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